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显现的重大作用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示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位推进的新机制。通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显现出重大作用。
(一)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的问题,实现了农畜产品增值、增效
近几年,巴彦淖尔市加大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使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条明显延长,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2000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8.98亿元,到2006年达到19.7亿元,收购资金五年增长了2.2倍。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综合加工率达到58%。在加工能力对原料需求不断扩张的拉动下,农畜产品原料价格不断提升。2006年,羊绒价格320元/公斤,同比上涨23%。油葵收购价1.8元/斤,同比增长50%。甜菜收购价格320元/吨,亩收益可达1100元。番茄亩收益在1400元左右。
(二)推动了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的明显进步,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为40.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41%,形成了初具规模和水平的加工体系。部分农畜产品加工的规模、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巴彦淖尔市已成为全国番茄制品生产的第二大基地,羊绒加工居国际领先地位。牛羊肉加工业正在形成,特色产业已成为巴彦淖尔市的一大亮点。
(三)促进了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牧业,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按照高起点、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各地围绕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种植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使生产更有针对性,优质、高产、安全、专用品种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达到62%,而且优化了产业、产品结构,推进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形成了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格局。农牧业产业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较快,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已成为支柱产业。
(四)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过去,巴彦淖尔市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参与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农牧户不多,这种状况,增加了农畜产品的交易成本,成为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瓶颈。近几年,由于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各地认真落实有关鼓励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构建服务平台,推广典型示范,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6年,全市已组建脱水菜、绒毛、炒货、粮油、蜜瓜、枸杞、奶牛及农畜产品流通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20个,拥有会员15万人,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提供了就业机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构建了产业支撑体系。
(五)提升了农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巴彦淖尔市的龙头企业有些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的管理体系认证,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组织和带动农牧民按标准化进行生产。二是龙头企业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牧业科技水平。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河套白酒、金川啤酒、维信羊绒、河套雪花粉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
今后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思路
(一)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域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地建设,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经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配置,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乳、肉、绒、粮食、炒货产业,加快扩张番茄、油脂产业,创新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80亿元,年递增23.6%,增加值达到92亿元,年递增23.5%,实现财政收入11亿元,年递增28%。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超亿元企业达到40户。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农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农牧户占全市农牧户的90%,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达到85%,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人均达到7200元。
(三)下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按照市场主导、主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最佳产品,形成规模,打响品牌。近期重点扶持肉、绒纺、粮食、油料、番茄五大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等手段,使各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各具特色的经营格局。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扶持流通型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五原鸿鼎、杭锦后旗绿原、临河四季青等综合性农贸市场和110国道、高速公路沿线和集镇所在地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2、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今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对农牧业、新农村建设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投入,我们要积极争取资金。充分利用好农牧业产业化项目资金,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市、旗县区两级要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搞好项目规划,加强项目筛选和储备,做到培育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招商引资。
3、有效协调和解决企业融资。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精神,抓住有利时机,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为主、多方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市本级要按照“两台一组”模式,组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建立信用担保资本金的长效补偿制度。二是积极加大引入市外金融机构,从增量上谋求解决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同时充分利用世行、亚行、国家开行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对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融支持。
4、推进地理标志认证,加强品牌建设。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巴彦淖尔市独特的农牧业优势资源,由市产业办开展“河套富硒小麦”、“河套葵花”、“二狼山白绒山羊”、“巴彦淖尔肉羊”、“河套番茄”等优质农畜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提高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品牌战略,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强力推行国家颁布的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加强地方标准的制定,使全市农畜产品在品种、质量、生产、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要主打河套品牌、力争在全市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中,创造3—5个中国驰名商标,5—10个著名商标。
5、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要求,构建服务平台、抓好典型示范,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引导和促进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好中介作用和农牧民经纪人的作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育和壮大流通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功能,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相关报道]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十三):河套老窖创造内蒙古酒业发展奇迹(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十二):内蒙古一机集团走出"军民结合 协调发展"的健康之路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十一):伊利集团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责任(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十):乌海市力争在201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九):阿拉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八):草原钢城包头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组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七):乌海市植物园 一道绿色屏障(组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六):走进成吉思汗陵(组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五):鄂尔多斯新区雕塑(图)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四):鄂尔多斯与瑞典联合打造“零排放”环保城镇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三):呼和浩特“城中村”改造工程使15万农民变市民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二):呼和浩特改造旧城区 回迁居民受益非浅
国际在线记者王猛的内蒙古之行(一):内蒙古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图)
国际在线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专题
第2页 共2页(2/2)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