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市内公园一景

包头市内公园雕塑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王猛):包头是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建设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建国前市政建设极为落后,园林绿化更是一片空白。1949年包头解放前夕,市区内(现东河区)一无苗圃,二无公园,全市仅有南门外大街63株行道树和转龙藏百余株古树,近郊有零星树木约5万株。建国之后,包头的园林绿化先后经历了发展时期、停滞徘徊时期、恢复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巩固发展时期五个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力度,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城市功能,促进了城市文明。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2002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华环境奖”,并成功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桂冠。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为促进包头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特别是1996年“五·三”地震以来,包头市把城市建设目标定位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总体思路上,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出精品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建景增绿、建路扩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在全市开展了以道路绿化为骨干,包括公园、广场、游园景点、单位、小区和城市防护林等在内的点、线、面全面推进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丰富城市绿地景观,使城市绿地布局日渐合理,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城市绿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06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6190公顷,绿地率34.75%,绿化覆盖面积6271公顷,绿化覆盖率35.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7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标准。
据介绍,超前规划,突出特色,精心打造具有北方地区和民族地区特色的园林城市是包头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创建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把握地方特色,努力使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体现时代性、突出地方性、富于创造性。首先,坚持“规划建绿”,在1997年由市城建、园林部门编制完成的《包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近两三年包头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2000年建设部新颁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3年又重新修订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公共绿地为重点,居住区和庭院绿化为普及环节,街头绿地为点缀,道路绿化和城市组团间隔离绿带及沿山、沿河防护林带、黄河湿地保护带为网络,文化广场、绿化广场为亮点,构筑了公园棋布、森林围城、组团隔离、绿网相连的带网状绿化格局。在工程实施中,严格坚持“规划先行”,坚决杜绝“三边工程”,确保了工程设计意图落实到位。其次,园林绿化建设注重突出生态特色、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和宜人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城市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在规范管理工作方面,一是加强园林法制化建设,对全市绿地实行分项、分级管理和考核,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资金到位,有效促进了园林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深入开展“城市绿化管理年”活动。每年选准管理重点,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和作业水平。并设立了绿色“110”举报电话,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大绿化监督力度。
在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筹措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一是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对重点工程项目,列入绿化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二是通过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和驻区厂矿大企业投资的多种融资方式搞建设。三是推行租地绿化、土地置换等方式,为解决城市绿化资金紧缺和绿化用地不足的困难提供了有效途径。四是开展社会认养绿地活动,努力节约资金。
第1页 共3页(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