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 西电东送 东西共赢
·巴特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游客接待量增长1万倍
·内蒙古启动向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温暖工程”
·包头:取得3C认证的电线电缆质量合格率仅为15%
·内蒙古将开展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整顿规范工作
·《环评法》助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 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0万平方米
更多>>>
·[11月17日跟我走吧]游访爨底下村
·内蒙古农牧民工:"打工地挣钱 家门口取"
·内蒙古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走进90后跑酷一族—呼和浩特跑酷团体CP
·[我的亲历]张立胜的绿色家园
·内蒙古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可获补偿
·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乳业健康发展
·呼铁局古城湾万吨环保煤炭装车基地运行
·回望“神舟”七号[升空][出舱][返回]
更多>>>
   11月8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卡多根剧场,中国内蒙古民族歌舞剧团青年合唱团演员为观众表演传统节目。长调、马头琴和呼麦在当晚的演出中一一得到展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内蒙古新发现文物点1137处
·内蒙古杂技学员在武汉国际杂技节比赛中获铜奖
·巴丹吉林沙漠:大约5000年前就有大量人类活动
·第4届呼和浩特百姓最满意品牌活动即将全面启动
·内蒙古49名民间艺人献艺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
·《一代天骄》让北京观众领略浓郁蒙古族风情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巴彦淖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经济发展亮点
中广网 2007-07-11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王猛)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继续加快推进一个转型、进一步明确三个定位、突出抓好六个战略重点”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作,确定了乳、肉、绒、粮油、蔬菜(番茄)、饲草料六大主导产业和炒货、酿造、药材、林苇四大特色产业。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扶龙头、建基地、搞服务,现在巴彦淖尔市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了速度加快、效益提高、贡献增大的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巴彦淖尔市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经济总量增大,规模企业发展迅速,产业化亮点更加突出,驰名品牌不断创立。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54家,比2000年的94家增了160家,是2000年的2.7倍,年均递增速度为18%。

  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拥有总资产为90.7亿元,比2000年总资产的26.8亿元纯增了63.9亿元,是2000年的3.4倍。年均递增速度为23%;实现销售收入122.2亿元,比2000年的17.7亿元纯增了104.4亿元,是2000年的6.9倍。销售收入年均递增速度为38%;实现增加值40.9亿元,比2000年的5.9亿元纯增了35亿元,是2000年的6.9倍。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为38%。

  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1亿元,比2000年的1.9亿元纯增了6.2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利润总额年均递增速度为28%;实际上交税金4.1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4%。比2000年的0.9亿元,纯增了3.2亿元,是2000年的4.4倍,年均递增速度为28%。

  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企业达到134家,占百万元以上销售收入企业总数的53%。亿元以上企业25家,十亿元以上企业2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培育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家。

  近几年,巴彦淖尔市番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中粮屯河、中基等全国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巴彦淖尔市。目前,巴彦淖尔市从事番茄产业的有9大公司21个加工厂,形成番茄制品生产线48条,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达57.6万吨,已成为全国番茄制品生产的第二大基地。今年,番茄种植面积50万亩,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来自番茄产业的纯收入550元。

  巴彦淖尔市二狼山白山羊绒属世界上珍贵的绒种之一。所产山羊绒纤维细长、手感柔软、弹性强、光泽好,被誉为“世界纤维之王”,连续三年荣获意大利“柴格那”国际山羊绒奖。近几年,绒纺企业通过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纺织技术“扩能、提质、增花色品种”,已形成选、洗、梳、染、纺、织为一体的加工体系,羊绒制品形成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无毛绒产能达到5000吨,居全国第一;纺纱能力达到750吨;绒制品生产能力达到500万件。2006年,绒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7亿元,巴彦淖尔市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绒纺产业基地。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立足于绿色、有机、专用和特色,大力发展精品,不断提高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了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河套白酒、金川啤酒、维信羊绒、河套雪花粉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这些驰名品牌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的“旗舰”,其销售额占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额的20%。2006年,恒丰集团和富川饲料公司获得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企业称号,全市有3个品牌获得国家驰名商标,有12个品牌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有24个品牌获得市级知名商标。巴彦淖尔市还引进了伊利、蒙牛、佳格、小肥羊、娃哈哈、真心、得利斯、鲁花等驰名品牌。同时促进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加工企业加快ISO9001质量管理、SO14001环境管理、HACCP食品安全管理等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建设步伐,获得认证的企业现有24家。除此之外,巴彦淖尔市现有无公害农畜产品151个,有效使用“绿标”的产品95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5个。

  2006年,全市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新上、技改、续建和扩建项目52个,总投资33.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效应十分明显,为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近几年,先后引进了区内外的一批重点项目或龙头企业。伊利、蒙牛、上海佳格、小肥羊、娃哈哈、真心、中粮、中基实业、山东鲁花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先后在巴彦淖尔市投资兴业,为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增添了力量。

  龙头企业紧紧抓住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维信、中基、泰顺、屯河等企业的名优特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使巴彦淖尔市的出口创汇从2000年的2650万美元,增加到17253万美元,是2000年的6.5倍。

  200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796.8万亩,同比增加38.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07.6万亩,同比增加13.4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39.8万亩,同比增加58.1万亩。农产品总量达到122亿斤,同比增长22.5%,其中粮食总产38.5亿斤,同比增长4%;加工型番茄32.9万亩,总产37亿斤;主要畜产品肉、鲜奶、毛绒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37.8万吨和8750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4%和6.8 %,全年牲畜总饲养量达到180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30万头只。全市已建成稳定的产业化生产基地650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547.6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36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78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1.6万亩。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支持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富裕农牧民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达19.7亿元,比2000年的9亿元纯增了10.7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递增14%;带动22万户农牧户加入到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是2000年的2.8倍。年均递增18%。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比2000年的2万人纯增了1.5万人,是2000年的1.7倍,年均递增10%。一大部分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农牧民通过农牧业产业化实现的现金收入约为2000元,约占农牧民纯收入的41%左右。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发展较快,成效也较明显,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中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精深加工比重更低,多数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二是基地建设滞后,与龙头企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四是产业化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

  

来源:国际在线    责编:刘俊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