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华门集团的两位副总经理章佳尧和曹鸣,对牛玉儒同志这种快节奏的工作作风有着最为深刻的体验。去年12月28日,牛玉儒同志给曹鸣打电话,说要带领呼市的几位领导到杭州华门集团总部去考察。2004年元月3日,牛玉儒一行在中午时分抵达杭州,一下飞机就直奔公司的项目区。一口气走访了公司的3个楼盘。
在此次考察中,牛玉儒同志旺盛的工作精力给该公司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牛玉儒一行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用晚餐。这期间,公司工作人员多次催他用餐,可他一再坚持“不急,再看一看”。晚饭后又接着参观杭州的亮化工程,直到午夜12点多才回到宾馆。因牛玉儒同志1月6日要赶回呼和浩特参加市委常委会议,他决定乘1月5日早上5点的飞机返呼。当曹鸣早上4点赶到宾馆准备叫醒牛玉儒同志时,牛玉儒同志早已起床并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曹鸣说:“像牛玉儒同志这样快节奏的领导,在我们南方也是少见的。”
1月8日,华门集团派人来呼考察。他们不仅考察呼和浩特的投资环境,连市委书记也列入了他们的考察范围。一到呼和浩特,考察团的代表就专门打车向出租车司机打听这位市委书记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个城市的百姓对他们的市委书记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牛玉儒同志可是位为民、爱民、亲民且难得的好官!
1月12日,华门集团董事会正式与呼和浩特市签订了合作协议。
“亲商、安商、富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牛玉儒同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有力的一招。
台湾建鼎集团是一个在商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实力的尖端技术产业集团。为能让建鼎集团的电子信息产业早日进驻呼和浩特,从而拉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牛玉儒同志今春曾三赴广东以自己的赤诚之心去感动建鼎集团的老总,用自己思想的火花使彼此间的意识达成共识。他向他们讲述呼和浩特招商引资的政策,讲述呼和浩特占有国家北部商贸重镇的区位优势,讲述呼和浩特近年来的改革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他的坦诚终于打消了这位老总的顾虑,使汉鼎光电(内蒙古)有限公司落地青城。
2004年6月16日,汉鼎光电(内蒙古)有限公司项目在呼和浩特开工奠基。此时,化疗没几天的牛玉儒同志专程赶回参加开工奠基仪式,让武沛曜总经理感动万分。
牛玉儒同志对汉鼎光电项目格外关注。7月1日,刚进行完第二次化疗的他再次来到如意开发区视察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牛玉儒同志仔细询问工程进度、项目规划以及面临的困难。他再三强调,汉鼎光电项目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对外开放以来招商引资的最大项目,一定要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这一项目的引进不仅标志着呼和浩特市对外开放水平上了新的台阶,更把呼和浩特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上了一个新水平。为了保证这一工程进度顺利进行,他要求各部门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厂房完工时间按要求11月底完工;二是确保厂房质量达到台湾建鼎集团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各项工程要责任到人、领导到位,保证该项目在预期时间内投产运营。
牛玉儒同志病重期间,武沛曜总经理万分着急,他专门从台湾请来大夫为牛玉儒同志诊治,还从台湾送来中药为他治病。
牛玉儒同志病逝的消息传来,武沛曜先生极度悲痛,一连几天感到心情沉重、压抑。他说:"牛玉儒同志的去世,不仅是呼和浩特人民的一大损失,更是内蒙古地区的一大损失。正是这位市委书记的诚意让汉鼎光电落户青城。今后,台湾建鼎集团一定要同呼和浩特人民一道把这一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以告慰好书记的英灵……"
近两年来,凡来呼和浩特投资办厂合作的外地客商无一不领略了这位市委书记的热情与坦诚。
在呼投资的每一个重点项目,牛玉儒同志都十分关注,并一一亲自参与洽谈。有时因公务缠身不能参加洽谈会,他总在会后把客商约到办公室进行交谈,尽量给客商以信赖感和依托感。有时,其他市领导在与客商洽谈时,对方提出要面见一下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从不驳面子,哪怕是再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亲自接待,为他们答疑解难,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他的热情和坦诚给客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11月份,牛玉儒同志率队到包头考察,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牛玉儒同志当即就邀请刘永好一行到呼和浩特考察,希望他们能来呼和浩特投资办厂。牛玉儒同志激情澎湃的一番介绍深深打动了新希望集团的董事会成员,他们第二天就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考察,并很快开始拟订框架协议。牛玉儒同志高效率、高起点、快节奏的办事方式给考察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节前,牛玉儒同志带队到成都新希望集团总部考察。总裁刘永好与牛玉儒同志再次相逢,俩人思想活跃、观念相投,分析问题、处理事情都有独到之处,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在考察完项目后,刘永好总裁一再邀请牛玉儒同志多呆一天,到九寨沟去放松放松,可牛玉儒同志硬是以工作繁忙为由婉言谢绝了。
新希望集团莫晓亮副总经理感慨万千地说,集团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呼和浩特注册公司,到项目开工,不到半年时间就能完成,这在我们公司的项目合作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地区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让我们看到了呼和浩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潜力。
牛玉儒同志外出招商引资,整日飞来颠去,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从不讲究吃住条件。在身边工作人员李理的记忆中,他们每次外出洽谈生意、考察项目,总是乘坐早上最早一趟班机出发。到了外地,饿了就找那些最实惠的饺子馆或东北菜馆匆匆就餐。随行的十多个人一桌下来也就是百十来块钱。牛书记从来就是以填饱肚子不误办事为原则。项目谈完了,尽量赶乘当天的班机返回。为了不误第二天上班,赶乘最晚一趟班机成为了惯例。这样一来,饿着肚子赶飞机也就成了他们的习惯。每当走下飞机后才觉肌肠辘辘的他,就在路边的小面馆吃碗面或到小卖部买包方便面充饥。
在住宿方面,牛玉儒同志从来都是与随行人员一样住普通房间。有时,由于生意上的需要,随行的市领导建议他订间豪华房间,为洽谈生意方便些,可牛玉儒同志总是尽量将洽谈地点安排在宾馆大厅的喝茶间。
牛玉儒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对工作高度热忱的精神给外来投资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蒙古合谦电子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林忠助十分坦诚地说:"牛玉儒同志作为一名政府官员,能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并在生命垂危时刻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不顾个人安危亲临一线视察、指导工作,这在我们台湾是看不到的。"
去年11月份,林忠助副总经理在香港与牛玉儒同志会合,洽谈拟在我市金川开发区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投产液晶显示器项目,牛玉儒同志充满激情、平易近人的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林忠助副总经理清楚地记得,会谈结束后,为了表示诚意,他们集团设宴宴请牛玉儒同志一行。饭桌上,面对一桌五花八门的海鲜食品,牛玉儒同志似乎并不感兴趣,而只看准了一样香港菜肴中最普通的腌咸鱼。林忠助说,这从中让我们看出了这位市委书记平时生活俭朴的一面。
内蒙古合谦电子有限公司是台湾诚洲集团转投资香港诚玺投资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台湾诚洲集团名列台湾百大联合集团第31位,是一个致力于为全世界提供高品质显示器、通信及其他多媒体产品的跨国公司。此次来呼和浩特投资的液晶显示项目总投资2500万美元,占地242亩。一期工程协议规定10月底交工。投产后,将实现36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到2006年,项目全部完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台。届时,合谦电子有限公司还将引进为该项目配套的其他电子元器件生产线、装配线,力争把公司建成自治区最大的、最重要的IT产业基地。
这次去香港,由于洽谈的两个项目出奇地顺利,比原定的计划提前一天完成,随同的工作人员都很高兴,大家都是第一次来香港,都希望第二天能好好出去逛一逛。可刚刚走出洽谈会场的牛玉儒同志马上做出了决定,改变日程安排,提前一天返呼。他说,家里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处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伴随着牛玉儒同志匆匆奔忙的步履,一组惊喜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呼和浩特经济建设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1-5月份,呼和浩特市共引进区内外项目102项,引进到位资金362106万元。已完成年计划的34%。并连续3个月在自治区暂排名第一。全市国内招商引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公私分明 一身正气作楷模
牛玉儒同志1952年11月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个蒙古族革命干部家庭。父亲是原哲里木盟五金公司副经理。兄妹6人,有两个哥哥,三个妹妹。牛玉儒同志6岁那年,不幸降临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母亲突然病逝,撇下兄妹6人。当时,最小的一个妹妹只有6个月,大哥也只有11岁。工作繁忙的父亲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兄妹6人,就把牛玉儒同志及其二哥和一个小妹送到了乡下的二叔家寄养。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东北农村,生活依然十分贫穷。二叔家本来就有7个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只靠二叔一人来支撑。他们兄妹的到来让二叔家的日子更显拮据。在牛玉儒同志儿时的记忆中,童年是在饥饿与寒冷中度过的。科尔沁草原的冬天异常寒冷,牛玉儒同志不记得自己曾穿过棉衣和棉鞋,他的脚上满是冻疮。他曾两次病重,高烧不退,几乎是从死亡的边缘上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小学二年级时,牛玉儒同志回到市里读书。可没过半年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内人党"关了起来,足足三年没有发工资,他们兄妹的生活全靠乡下的几个叔叔相互来接济。牛玉儒同志经常与二哥一起到郊外打柴、捡菜叶,妹妹们到铁道边上拾煤核。最难熬的是寒冷的冬天,他与哥哥们出去拾柴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就到路边沟里的背风处取取暖。晚上回到家,他就轮流将妹妹们的脚捂在怀里\"取暖",而他的脚红肿得早变了形。
17岁时,牛玉儒同志到通辽农村插队。在村里,他是最受村民欢迎的好知青。逢年过节从不回家,不是帮村民挑水磨面,就是帮着干其他农活。牛玉儒同志25岁就被推选为通辽县莫力庙公社党委书记。70年代的农村自行车已开始代步,公社干部骑自行车已很普遍,可牛玉儒同志凭着自己的一双脚踏遍了公社方圆近百里的20多个大队、生产队。他对工作热忱负责的态度赢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不论走到哪里,他都当成自己家,村民也都把他当亲儿子来看待。他特别喜欢吃老乡做的饭菜,淡淡的,从院落里飘来的清香味,让他多少年后说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然而,更让他值得回味的是与老百姓那种永远难以割舍的亲情!多少年来,正是这种亲情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献身于党的事业。
牛玉儒同志后来调到自治区政府工作,特别是担任政府秘书长期间,家里接待最频繁的客人就是那些上访群众。牛玉儒同志从来都是一一热情接待,每次都让妻子给他们沏茶倒水,他怕妻子有想法,不只一次地对她说:"这些群众既然能找上门来,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否则,素不相识的,怎么会上门求助。咱们可千万不能将人家拒之门外,再冷了他们的心。"
多少年来,他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好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六亲不认"的官儿。牛玉儒同志的5个兄妹至今仍在通辽老家,81岁的老父亲由哥哥们来照料,他的两个妹妹和妹夫在几年前先后下岗。惟一的姑妈自从母亲去世后就包揽了他们兄妹所有的针线活儿,曾给予他们兄妹很多关照。但姑夫至今还在通辽火车站靠蹬三轮车来维持生计。几年前,妹妹因下岗问题曾多次通过电话求助于哥哥,可牛玉儒同志的回答是:"这事儿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端正思想,自己克服困难,给他人带个好头!"当老父亲听说牛玉儒同志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求救"时,老人家却非常欣慰。他在电话中对儿子说:"玉儒,亲戚骂你越多,老百姓就越会信任你……"
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同志当大官了,不少人都前来投奔,可牛玉儒同志总是让人家高兴而来,扫兴而去。他说:"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我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乱支配。"
其实,牛玉儒同志心中并非没有亲情。他念念不忘对他有养育之恩的二叔。去年春节,他回老家专程看望了二叔。二叔还是住着当年的土坯房。盘腿坐在二叔家的土坑上,牛玉儒同志依然能找到儿时的感觉。听说二叔要盖新房子了,他让妻子把身上剩余的三千元全部留给了二叔。回家后,他一脸悲伤,遗憾给二叔留的钱太少。他说二叔对他有养育之恩,却从来没图他报答什么。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整整一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牛玉儒同志从处级到厅级,再到自治区副主席,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丝毫改变。有时到农村检查工作,在老乡家里,热情的村民为他们备好饭菜时,他总是第一个拿起碗筷埋头就吃,什么"脏\"、"土",在他眼里比起老乡的热情那算得了什么。他一边吃还一边夸奖老乡做的饭菜味道好,好多年没吃到这个味道了。他总是说见到老乡有一种亲切感。在家里,牛玉儒同志总是强调过日子要节俭,尤其最反对倒掉剩饭。
他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总是用他过去的经历来教育儿子和女儿。他要求孩子们要自强不息,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去做人,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或凭靠父亲的权力来设定自己的人生。他说自己从小就没有依靠过任何人,没想靠过父亲一点点。
几年前,父亲在给牛玉儒同志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从不担心你会犯什么错误,就担心你能不能永远地去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官……"
多少年来,牛玉儒同志一直把父亲的教诲铭记心间!他以事业为重,以人民为重,常常忽视了自己。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直到生命的终结。
牛玉儒同志过早离去的事实,在妻子谢莉看来虽来得突然,但也是她在几年前就一直担心的事儿。记得牛玉儒同志在包头市任市长期间,有一段时间每到晚上就发高烧。谢莉天天都劝他到医院看一看,可他总是推脱说没时间。当时正值包头城中村改造进入关键时期,他忙得连到医院检查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天天很晚才能回家。早上起来后,吃上两片止痛药就又匆匆上班了。不久,他到上海出差,返回时,打来电话说晚上从北京转机飞回包头。在谢莉的再三追问下,得知他晚上依然在发高烧,更为严重的是还在便血。谢莉苦苦哀求他到北京后去医院好好做一次全面检查。可他固执地说转乘机票都买好了。谢莉急坏了,放下电话,赶到飞机场,连夜到了北京,硬是在北京机场把他拦了下来。到医院一检查,诊断为腺性膀胱炎。第二天回到家,高烧刚退,他又匆匆上班去了。
那些天,牛玉儒同志每天晚上高烧不退,症状出现时浑身发抖,用两床棉被捂在身上还冷得瑟瑟发抖。看着他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妻子谢莉哭诉着向他乞求,别再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下去了,就是一台铁做的机器也有停转、检修的时候,何况你一个血肉之躯呢!
可他自信地安慰妻子说:"没事的,我这命硬着呢。小的时候,我都死过两次了,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我还有好多事儿没干呢……"
痛苦的回忆深深地包围着谢莉,使她久久不能从痛苦与悲伤中挣扎出来。
夫妻携手相伴25年,谢莉深深了解自己的丈夫。从1980年他们结婚那一天起,她就明白,丈夫是一个为了工作,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的人。当初,他们结婚仅有的3天婚假,他都没有休息,照例是开会、上班两不误。
在妻子的印象中,丈夫永远有开不完的会、出不完的差。
牛玉儒同志到呼和浩特工作后,工作节奏更快了,"抗非"忙,"迎会\"更忙。回家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了,有几次妻子曾打电话催他早点回家休息,连打几次后,他干脆连电话也不接了。后来,她只好向司机"求助\",哪知他回家后,进门就向妻子大发脾气,要妻子不要干扰他工作。
那些日子,谢莉看他实在太累了,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每天晚上早早为他备好洗脚水、挤好牙膏,等他回来。可他回家的时间根本没个点。有时等他回来了,当妻子把洗脚水端到床前时,他连衣服也没来得及脱就呼呼睡着了。妻子只能在他睡熟的时候为他擦把脸、洗洗脚。看着他像孩子一样沉沉酣睡的模样,妻子谢莉常常整夜地坐在旁边悄悄抹眼泪。妻子想:"也许只有这时,他才能陪伴自己。"
牛玉儒同志回来的晚,可早上却起得特别早。经常是在妻子还没醒来时,他人早走没影了。上班前明察暗访是他的惯例。对此,妻子常常疑惑不解,他这样当领导是不是有点傻啊?可牛玉儒同志却安慰妻子说:"请你多体谅我一些,我现在必须得这么干,上有组织的重托,下有对老百姓的承诺,我这个市委书记现在别无选择。等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好好在家陪你,给你做饭,干家务活儿……"
一次,牛玉儒同志外出招商引资,因飞机晚点回来时已很晚了,妻子等他到夜里12点还没回来,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时,发现丈夫的行李包在,但人早已不知去向。妻子忙打电话给他,才知他已经在去往包头考察的路上了……
拿他没办法的妻子,只能一个人坐在家里抹眼泪。她始终担心,丈夫哪天撑不下去了,会突然离去……
在妻子印象中,丈夫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运转机,永无止境地向前运转着。她佩服丈夫一如既往的旺盛工作精力和过分投入的工作热情,有时也深感不解,却又不得不去理解。当有人谈论起孔繁森、焦裕禄时,认为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物时,她就在心里默默地辩解:“有的,有的,确实存在着……"
草原含悲 青城痛失孺子牛
牛玉儒同志感觉身体不适,是在今年4月份参加市人代会与政协会期间。这一时期,他总感觉胃不舒服,曾几次让身边工作人员为他买药,但总不见效。而且,今春以来一连数次感冒,常常以两片止痛药来对付。这一现象引起了身边工作人员的重视。
4月22日上午,利用人代会分组讨论的空隙,身边工作人员李理硬是把牛玉儒同志劝出了会场,来到内蒙古医院就诊。检查结果为结肠癌肝转移,医生建议他立即到北京作进一步确诊。
牛玉儒同志的病情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可牛玉儒同志硬是坚持等两会圆满结束后再去检查。
4月26日上午,谢莉突然接到市委一位领导打来的电话,告知她,牛玉儒同志在内蒙古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肠子上长了一个东西,需到北京作进一步检查,有住院治疗的可能,要她做好一同赴京的准备。顿时,谢莉的大脑一片空白。一种不祥的预感马上向她袭来,多少年来一直令她提心吊胆的事终于发生了:他这架不停运转的机器终于出现故障了!
简单收拾之后,谢莉就与刚走出市人代会闭幕会场的牛玉儒同志乘中午的班机赶往北京协和医院。果然不出她所料,牛玉儒同志已是结肠癌肝转移。
听到这可怕的结果,谢莉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医院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她失声恸哭!
她怨他、气他,平时从不听自己一句相劝,只知道没日没夜地工作,从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都病到这种程度上了,他还在与大夫交涉:要尽量在长假期间把手术做完,争取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出院回家安排工作。
尽管谢莉强作镇静,但丈夫还是看出了妻子脸上的悲伤。反倒安慰起她来,他说:"我会没事的,我对呼市老百姓的承诺还没有兑现,要干的事儿还多着呢……"
5月3日,主治大夫被牛玉儒同志的执著所打动,为他进行了切除手术。没想到,3天后,牛玉儒同志真的下地行走了。尽管进食对他已非常痛苦,但为了恢复体力,能早日回去投入工作,他在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衡着。
多少年来,妻子谢莉早已习惯和适应了牛玉儒同志那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也是如此。他天天躺在病房里,从早到晚不停地通过电话安排部署工作,不停地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商讨从电话里反馈来的情况。他的忙碌对妻子谢莉来说似乎都习以为常,在医院与在家里仿佛没什么两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