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召寺
大召在呼和浩特旧城,蒙语为"伊克召",意为"大庙",是蒙古族杰出人物阿勒坦汗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明廷赐名"弘慈寺"。因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又被称作"银佛寺"。大召建成后,远近寺庙纷纷仿效。一时间呼和浩特召庙林立,被誉为"召城"。也因是阿勒坦汗所建,又被称作"阿勒坦汗庙"。从僧格杜棱汗到俄木布几代顺义王统治土默特部的时期,大召的寺院,是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明思宗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1632),后金皇太极战败蒙古最后一代大汗林丹汗,追至呼和浩特,金兵在城中纵火,大召寺幸存。皇太极到呼市后,就住在大召。后金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命重修大召,改"弘慈寺"为"无量寺"。顺治九年(1652),清世祖迎达赖五世赴京,路过呼和浩特,驻锡在大召后面的五间楼上,大召的声价又随之提高。康熙年间(1662-1722),整修殿顶,改铺黄琉璃瓦,以此作为"帝庙"。清廷还用黄金铸成"皇帝万岁"牌位,特设"皇帝宝座"供奉在银佛前,大召被尊为"皇庙"。
大召的建筑为藏汉结合式。其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分为东、中、西纵向三列,占地为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为寺中心。最南面为山门,檐下高悬"九边第一泉"名匾,笔势如飞,为呼和浩特的名匾。大殿是整座庙中唯一的一座藏汉结合式殿宇(其他为汉式),殿内木式结构仍保持明代的原样。大殿由前殿、经堂和佛堂三部分组成。前殿为双层三开间,下部是空廊,上层由歇山顶覆盖,前殿后为经堂、佛堂。经堂门前的阶下,东西各有一只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空心铁狮。庭院中安放着一只清代的铁香炉。经堂单檐歇山顶,外部围以藏式女儿墙,内部空旷森严。佛堂与经堂相连,重檐歇山顶。堂正中三尊巨型银佛形象栩栩如生。银佛前特设通天柱,一对金色木雕飞龙蟠于柱上,张牙舞爪,表现了"二龙戏珠"的动人情景。佛顶有"万人镜"辉映殿堂。银佛左右为宗喀巴、达赖三世和四世的铜像。大殿内还保存着108部甘珠尔经及乐器、法器、供器等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