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乳都——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云集,又名“召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为内蒙古草原民族重要聚居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中的敕勒川就是公元五世纪敕勒族在阴山以南活动的地区,也就是今日呼市一带。
呼和浩特是一座有400多年建城历史,具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早在春秋以前,这里居住着戎狄族,以游牧为生。战国时期,阴山南北为林胡活动地区。秦汉时期,又成了匈奴活动的场所。为了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对秦王朝北边的侵扰,秦始皇三十二年曾派大将蒙恬率大军进攻匈奴,一直打过黄河,攻占阴山以南地区,并于此地置云中郡。西汉初,匈奴势力大振,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以汉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财物,与匈奴结为兄弟。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为加强汉族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唐代,这里是突厥族活动的地方。北宋时,这里又为辽所统治。到了明初,蒙古牧民在这里建造了一大片房屋。
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语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明王朝赐名“归化”),呼和浩特又称之为青城。由于此城实际是由三娘子主持建成并长期在此居住过,故也称“三娘子”城。
呼和浩特亦称召城,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主要名胜古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图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内蒙古博物馆,明代乌素图召,辽代白塔及象征民族团结的昭君墓。市北有大青山风景,市东南有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群及中华钱币坛,周边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草原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