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今年内蒙古生态建设任务将达约1400万亩
·气温近日持续偏高 黄河包头段预计提前开河
·赤峰市通报因强制拆迁引发自焚事件调查结果
·内蒙古第一家氢氧发生器项目落户包头滨河新区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边检站温馨贺卡为客商传真情
·假广告忽悠人 工商部门提醒求职者 求职需谨慎
·周杰伦主演<刺陵>将在阿左旗通湖草原景区实拍
·呼和浩特强制下架“非药品冒充药品”507个品种
·包头公路区间测速覆盖面近400公里 为全国首家
更多>>>
·内蒙古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时代先锋:土右旗检察院张章宝
·农机购置补贴引发河套农民“购机热”
·聚焦2009春运—我为春运忙
·我为春运忙——1717次列车车长陈卫东
·改革开放30年 首批98户鄂伦春猎民住新楼
·韩志然书记畅谈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
·世界有爱 聋哑儿有声—声音使者孙月光
·改革开放30年 专访代主席巴特尔
更多>>>
   为支持满洲里文明城创建工作,满洲里海关确立了“口岸兴、地方兴、海关兴”的发展理念,出台了《满洲里海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
·开学前扎兰屯公安交警全力整治非法校车
·今年春节咱就看《金牛闹新春》
·呼和浩特市春节期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首届内蒙古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今年发掘墓葬近300座 出土文物近2000件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再上新台阶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改革开放春风“吹绿浩饶山 吹开富裕花”
中广网 2008-11-05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呼和浩特11月4日消息(记者陈青平 通讯员徐曙光、张万军)作为内蒙古扎兰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浩饶山镇,从建点至今已走过三十三载春秋。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同行的三十几年中,浩饶山镇经历了不凡的发展历程。

    地处扎兰屯市西南边陲的浩饶山镇,前身为浩饶山筹建处,建点于1975年,当时人烟稀少,旷野荒凉,一切均是从零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开垦土地,搭建简易房屋、挖地窨子,拉开了开发浩饶山、建设浩饶山的序幕。人们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每天几毛钱的工钱,使用着传统式的工具,吃着杂粮、咸菜和土豆,坚持“与天斗、与地斗”。当时的浩饶山,每天一趟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客车,每遇雨雪阻路,几天甚至几十天不通车,成了憋死牛的地方,当时人们戏称浩饶山为“告饶山”。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像春风一样给这片沃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土地承包双重经营体制的落实,带来了山乡发展质的飞跃,人们自主耕种,上心下力,收成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氛围中,一些头脑灵活的人们开始搞起了贩运、经商、餐饮、加工、修理等行业,整体经济有了活跃气氛。进入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进行的情况下,农业方面科技含量得到加大,新型农机具有了推广和应用。牧业方面,黄牛、绵羊引进和发展,促使部分农户走上了农牧两业有机结合之路。林业方面,在国家提倡绿化、鼓励造林政策的感召下,又有部分农户率先植树造林,成了远近闻名的造林大户。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过程中,赵洪玉、刘友、徐克华等部分群众率先富裕起来。但由于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特别是十年九春旱的自然灾害始终制约着农民大幅度增收。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借助党和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的机遇,党委政府先后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2006年撤乡并镇新的一届镇委、镇政府诞生以后,浩饶山发展步入一个崭新阶段。

    新一届党政班子从实际出发,在根据镇情、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活镇、农业强镇、牧业富镇、旅贸兴镇”战略目标。农业上,镇委镇政府在总结建点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瞄准杂交油葵种植作为农业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突破口、切入点,于2006年开始试种成功后,2007年大面积推开并成功建立杂交油葵标准化生产基地,使农业亩效益在原有100?130元之间徘徊的基础上,稳步突破300元大关,从而找到一条减灾、抗灾、避灾、高效的农业发展新途径。2008年,全镇杂交油葵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60%,成了当地“铁杆庄稼”,也成了扎兰屯市乃至呼伦贝尔市范围内种植规模最大的杂交油葵生产基地。

    为避免重迎茬和病虫害的影响,镇委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起了淀粉加工厂和马铃薯生产基地,实行葵花与马铃薯轮作换茬,以保持油葵生产基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强劲势头。牧业,针对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问题,结合科学养殖、舍饲养殖的需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奶牛业,仅两年多,全镇发展奶牛300多头,实现了畜牧业发展转型。多种经营,白鹅、山鸡、貉子、土虫等特色养殖成为经济增长一大亮点。至此,农民增收缓慢问题成功破解,富民一方局面已经显现。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六千元,比上年增长404%。

    三十年的发展,三十年的变化,勤劳、朴实的浩饶山人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前人所追求的“种地不用牛、照明不用油、出行不用走、吃穿不用愁”的夙愿。

    ——种地不用牛。目前,全镇户均拥有农机1套。全镇仅大型联合收割机就达19台。播种、铲趟、施药、部分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

    ——照明不用油。自1995年国电进乡以来,全镇全部实现电器化,镇区3华里人和街路灯化。

    ——出行不用走。私家车已经开始走进百姓家庭,每百户拥有摩托车30辆以上。程控电话、手机入户率70%,互联网已走进农家,“上网”已成了百姓生产生活内容之一。

    ——吃穿不用愁。解决温饱问题已成过去,“万元不算富,十万元刚起步”是浩饶山镇的真实写照。据初步统计,全镇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的户占总户数近六分之一。

    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动了其它建设迅猛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适应发展,符合人们需求。交通状况的改善,尤其是通乡公路的改造升级,更给小镇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如今,当地党委、政府正着手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向着建设经济强镇而奋进努力。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格格      
相关新闻
· 改革开放30年 万家灯火见证内蒙古电力发展
· 改革开放30年:黑土地上的金色人生
· 改革开放30年:当年甩着牧鞭去放羊 如今种植苁蓉奔小康
· 内蒙古民族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大放异彩
·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 北疆崛起经济发展新高地
· 改革开放30年 草原上驶出“奔驰车”
· 改革开放30年 内蒙古101个旗县区全都通了油路
·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 水利建设步伐越来越快
· 改革开放30年 我们的“婚礼”也在变迁[组图]
· 改革开放30年:国运盛 体育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