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内蒙古实现村村通电
·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开始自觉发展旅游业
·内蒙古农牧区:修路通电上宽带
·乌兰察布市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
·巴彦淖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经济发展亮点
·河套老窖创造内蒙古酒业发展奇迹(图)
·伊利集团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责任(图)
·内蒙古自治区着手组建内蒙古博物院
·鄂尔多斯集团进军煤电产业 欲打造世界"硅都"(图)
·内蒙古一机集团走出"军民结合 协调发展"的健康之路
图解内蒙古 更多...
新建乌兰恰特大剧院
国际会展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历史大事件
草原上组建起文化轻骑兵—乌兰牧骑
中广网    2007-07-2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正式制定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拟定了《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1957年5月28日至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试点工作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昭乌达盟(赤峰市)翁牛特旗和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进行。
   
    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旗县普遍建立了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任务的文化馆、文化站,但仍然无法满足生活在广大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1957年5月初,自治区文化局根据乌兰夫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分析了全区大部分地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关于在牧区进行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同时派出工作组深入牧区调查研究。之后提出,鉴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居住极其分散的情况,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干、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并进行了汇报演出。这支乌兰牧骑有12名队员,5件乐器,2辆勒勒车,开始了创建一项崭新事业的艰难历程。这支乌兰牧骑在54天里行程3000余公里,演出30多场,把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送到了最偏远的蒙古包,受到牧民们的热烈欢迎。同年9月5日,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牧区文化工作会议,交流这支乌兰牧骑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区推广开来。到1964年末,自治区所有的牧业旗和半农半牧旗县都建立起了各自的乌兰牧骑。每一支乌兰牧骑队伍10人左右,人人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能,乐器又轻便简单,交通就是一辆马车,演出节目都是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为广大农牧民所喜闻乐见。
   
    1964年12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演出获得成功,被文化部誉为“一面值得骄傲的文艺界红旗”。《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7篇文章赞扬和宣传乌兰牧骑。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乌兰牧骑,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乌兰牧骑这把火在全国点燃。1965年6月,文化部组织了内蒙古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27个省份巡回演出,历时7个半月,总行程10余万公里,演出600多场,观众上百万人。周恩来总理接见第一次巡回演出归来的乌兰牧骑时寄语:“望你们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全国,去鼓舞人民。”
   
    半个世纪以来,乌兰牧骑的名字响彻祖国大地,五大自治区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地区的乌兰牧骑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曾前往英、美、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把蒙古族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来源:新华网    责编:马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