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去年才入伍的闫兴宾来说,根本没有想到边防哨所条件会这么好。“这里吃的、喝的、用的啥都有。生活舒适、学习方便、娱乐尽兴,执勤观察足不出户,平时能洗澡、能看电视,业余时间还能上上网看看新闻,有些条件比家里都好!”
闫兴宾是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名新兵战士。他所在的哨所是去年建成的一座新型哨所。
在这座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里设置了兵舍、娱乐活动室、保温观察哨、锅炉房,楼厅里安置了组合柜,厨房里安装了整体橱柜、消毒柜、水箱……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哨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呀!”有着24年边防经历的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政委赵福元感慨万分:“以前别说是哨所了,就是在连队,我们住的都是土坯房和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的地窨子。巡逻回来一进门里面黑洞洞,霉味冲天。”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边防连队基本住的是六十年代末军工自建的砖瓦房,哨所是官兵自建的“地窨子”,潮湿狭窄。由于远离村镇,连队、哨所缺水、没电,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找水要到几十里外,有的甚至要到一百里外的苏木(乡镇)上拉水保障生活。夏天个人用水定量,早上洗脸水留着晚上洗脚用,冬天就全靠化雪水了。由于没电,晚上只能用马灯,而它的亮度只能让拎灯的人自己能辨清身边的东西。北疆冬季寒冷无比,达摄氏零下40多度,大家只能靠捡牛粪烧火墙取暖。
“烧上火墙,晚上睡觉上半夜热得不行,把被子蹬到墙边,下半夜灶里没有火了,墙和被子冻在一起。由于后半夜没火太冷,常常是戴着皮帽子睡觉,就是这样半夜还要经常被冻醒。”20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边防连队服役的孙炳文说。
孙炳文现在内蒙古军区驻满洲里口岸的边防部队任团政委。1986年入伍的他同样算得上一名老边防了。他说,当时北疆各个边防部队哨所的情况基本相似。如今,在守防中俄边境的内蒙古边防某团的一个哨所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人七八十年代的老哨所,由于年代久远,被称为“老哨卡”。
第1页 共2页(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