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今年内蒙古生态建设任务将达约1400万亩
·气温近日持续偏高 黄河包头段预计提前开河
·赤峰市通报因强制拆迁引发自焚事件调查结果
·内蒙古第一家氢氧发生器项目落户包头滨河新区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边检站温馨贺卡为客商传真情
·假广告忽悠人 工商部门提醒求职者 求职需谨慎
·周杰伦主演<刺陵>将在阿左旗通湖草原景区实拍
·呼和浩特强制下架“非药品冒充药品”507个品种
·包头公路区间测速覆盖面近400公里 为全国首家
更多>>>
·内蒙古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时代先锋:土右旗检察院张章宝
·农机购置补贴引发河套农民“购机热”
·聚焦2009春运—我为春运忙
·我为春运忙——1717次列车车长陈卫东
·改革开放30年 首批98户鄂伦春猎民住新楼
·韩志然书记畅谈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
·世界有爱 聋哑儿有声—声音使者孙月光
·改革开放30年 专访代主席巴特尔
更多>>>
   为支持满洲里文明城创建工作,满洲里海关确立了“口岸兴、地方兴、海关兴”的发展理念,出台了《满洲里海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
·开学前扎兰屯公安交警全力整治非法校车
·今年春节咱就看《金牛闹新春》
·呼和浩特市春节期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首届内蒙古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今年发掘墓葬近300座 出土文物近2000件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再上新台阶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中国老百姓30年饭桌变化:由粮票到营养餐
中广网 2008-11-24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居住乡间,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粮票就是命根子

    说到粮票,如今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其为何物,但是它在许多过来人的心目中依然印象清晰,甚至还有着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假如去早点摊上买包子、油条等食品,如果没有粮票,就要相应地多付一些钱来抵粮票。

    粮票一般不是直接发放的,城市居民需要米面的时候要凭购粮本到指定的粮店购买,粮店的工作人员会直接在粮本上根据人口定量记载购粮斤数。不过,后来随着粮食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各地都陆续放松了这种限制,粮本上节余的粮食可以用粮票发还给居民。因此,不少家庭都多多少少地储存了一定数量的粮票。

    80年代:吃得像了样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蔬菜,大白菜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年夜饭,这时可比10年前丰盛多了。家住呼和浩特市的刘美丽回忆说:“那时候过年,一大早先到菜市场挑一条大鲤鱼,做个整条的糖醋鱼,取‘年年有余’之意。猪肉有多种做法,或者炖盘排骨,或者蒸碗四喜丸子,敞开吃保管够。海鲜成了那个时候的俏菜,平时吃得少,过年就当换换口味,油焖大虾的香味,现在还记得。年夜饭一般有八大碗,端上来满满一大桌,一家人吃得挺高兴。”到了80年代后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10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粗粮食品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90年代:流行下馆子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时兴自助餐,很多市民都要去尝一尝。市民张存刚一想起第一次享受自助餐的经历就禁不住笑出声来:自己过生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吃自助餐,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庆祝生日。可是每位30元的价格实在不低,大家都想着得对得起那些钱,可是没管肚子的感受,一顿饭吃下来,全家人肚子几乎都鼓了,溜达了一大圈才消下食去。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下饭馆要的还是经济实惠。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以鲍鱼最为吸引人的眼球。那时候,呼和浩特市有一家顺风饭店,以经营粤菜、基围虾、生猛海鲜为主,生意特别火。当时,老百姓主要是奔着吃海鲜去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南菜北做。同时,已经从餐桌上消失的粗粮又意外地受到了食客的青睐,重新成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老百姓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驻,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21世纪:追求健康饮食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对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总之,什么食品搭配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今,大超市里牛肉按部位卖,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现在人们讲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1个,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与餐饮形式更加多样化相匹配,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餐饮、园林式餐饮、野外餐饮以及露天餐饮都非常受欢迎。另外,社区餐饮也有了很大发展,今后家庭送餐将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李国萍)



来源:北方新报    责编:格格      
相关新闻
· [改革开放30年]潮涌东方·民族共荣
· 改革开放30年 住房见证鄂温克草原群众生活变化
· 改革开放30年 赤峰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3万
·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游客接待量增长1万倍
· 改革开放30周年 内蒙古工会会员人数增长10.8倍
· 改革开放30年 胶片中演绎30年荣誉
· 改革开放30年:从"能省则省"到"想花就花"
· 改革开放春风“吹绿浩饶山 吹开富裕花”
· 改革开放30年 万家灯火见证内蒙古电力发展
· 改革开放30年:当年甩着牧鞭去放羊 如今种植苁蓉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