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内蒙古搞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在内蒙古顺利完成
·内蒙古3所院校成为民族干部的摇篮
·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交锋中诞生
·通辽——今天的变化让我们目不暇接
·鄂尔多斯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展吸引海内外宾朋
·二连浩特社会发展迅猛 人民安居乐业
·呼和浩特市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卓著
·内蒙古通辽市今年交通建设赢得满堂红
图解内蒙古 更多...
蒙古民族的祖先——成吉思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我看内蒙古
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独具特色
中广网    2007-04-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民主改革以前,封建王公贵族、大牧主和大喇嘛等剥削阶级控制着大片牧场,拥有大量牲畜,广大贫苦牧民虽然终日劳碌,却过不上好日子。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和萎缩状态,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因此,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政府决定:在牧区开展一场以废除封建特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
   
  1947年11月5日,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兴安盟群众工作会议,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精神,对牧区民主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此后,各盟牧区相继展开了民主改革运动。
   
  牧区的民主改革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特点:牧主对牧民的剥削既有封建剥削的性质,又有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特点;牲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牧主是剥削者,却又有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经验,牧民对牧主还有一定的依附关系。鉴于此,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明确提出:在牧区的一切工作必须慎重。内蒙古自治政府除颁布若干政策、法令外,还派出大批干部组成工作团,深入牧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势力,以和平改良的方法推行互助运动。
   
  起初,一些牧区盲目照搬农村土地改革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牧者有其畜”的口号,发动牧民群众划分阶级、斗争牧主、平分牲畜,结果恐慌的牧主大量屠宰牲畜,牧业生产受到人为破坏。1948年3月,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兴安盟群众工作团团长会议,提出牧区民主改革要从稳定牧区形势、恢复与发展牧业生产出发,对牧主不斗不分,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牧工工资。由于及时采取了纠偏措施,在牧业区蔓延的左倾错误逐步得到遏制。
   
  1948年7月2日,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旗县以上干部会议。乌兰夫在报告中指出,在游牧区提出1948年消灭封建的方针是错误的,这助长了下面工作中左的倾向。今后在游牧区实施的政策为:废除封建特权,适当提高牧工工资,改善放牧制度;除罪大恶极的蒙奸、恶霸经盟以上政府批准可以没收其牲畜财产外,对一般大牧主一律不斗不分;实行民主改革,有步骤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游牧区经济。乌兰夫的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充分肯定,公开发表后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宣传。此后不久,牧区民主改革的总方针确定: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上而下地进行和平改造和从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生产。牧区民主改革的基本政策为“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简称为“三不两利”政策)。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政府向牧业区发出了“增畜保畜”、“人畜两旺”的号召,得到了广大劳动牧民的热烈拥护。
   
  1951年1月,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对各牧业区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同时将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向西部地区推广,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偏差。到1952年末,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基本完成,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牧业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牧民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952年,内蒙古牲畜总头数达到1332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了51.4%,比1947年增长了72.2%。
   
  1953年,《人民日报》对“三不两利”政策进行了宣传,全国各地参观团云集内蒙古,学习牧区民主改革的经验。此后,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牧业区广泛推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艳君)

来源:北方新闻网    责编:刘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