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月1日,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宣告: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投入到新中国的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高潮。 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自治区于1953年制定并且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特别是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按计划积极发展地方工业、林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积极稳步地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不断增长,圆满完成国家计划,为改变自治区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奠定初步基础。这一基本任务的确定是从当时自治区经济建设的特点出发的,符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进一步建设自治区的要求,它的实现对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区内民族问题的解决均起着重大作用。 一五期间,自治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在工业发展方面贯彻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全国及自治区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援下,建成了包头钢铁公司,包头第一、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第二高温高压热电厂以及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自治区的地方工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着重发展了建筑材料工业、电力、煤炭、农牧业机械制造工业及乳品、皮革、肉类、毛纺等畜产品加工工业。到1957年底,全区有大小厂矿753个,工业总产值达6.3316亿元。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在发放信贷、农产品价格以及税收等方面,均以鼓励和促进农业生产为原则。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55亿公斤,比1952年增长33.6%。各种农产品除油料作物外,都提前一年完成了任务。 一五期间,自治区制定了以互助合作、防灾保畜为中心,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同时继续采取轻税政策和合理的价格政策,对牧区进行贷款和投资,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五期间,全区总增大小牲畜2500余万头,平均每年的总增率为23.3%。 随着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铁路运输为中心、公路运输为主干的交通运输网络。这期间,国家在内蒙古新建了3条铁路干线,还修建了部分铁路支线以及40多条专用线,使自治区9个盟市都通了铁路。到1957年底,全区新建和原有铁路总长度达到3445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万多公里,全区74个旗县都修通了公路。同时,民用航空开始建设,1956年开辟了北京-包头-兰州航线。 这一时期,自治区的商业也有很大发展。1957年,全区国营商业的经营品种增加到4.2万余种,供销社系统的经营品种增加到6000余种,基本上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1957年,全区商业网点发展到22397个,形成一支10万人的商业队伍,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五期间,自治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及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迅速,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1957年,全区已经有4所高等学校,即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和内蒙古医学院,各民族大学生共有2500多人。中等学校由1952年的46所发展到1957年的130所,小学由1952年的9615所增加到1957年的10064所。195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达46.1万多人,新增职工29.2万多人,工人和职员的年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455元提高到1957年的730元。5年中,自治区用于文化、教育、卫生、优抚、救济等支出达2.85亿元,还建了许多疗养院、养老院、托儿所、医院、文化宫、俱乐部和图书馆等。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1956年,在全区1188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中,有50%左右的社员达到了富裕中农的水平。(王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