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内蒙古搞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在内蒙古顺利完成
·内蒙古3所院校成为民族干部的摇篮
·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交锋中诞生
·通辽——今天的变化让我们目不暇接
·鄂尔多斯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展吸引海内外宾朋
·二连浩特社会发展迅猛 人民安居乐业
·呼和浩特市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卓著
·内蒙古通辽市今年交通建设赢得满堂红
图解内蒙古 更多...
蒙古民族的祖先——成吉思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的民族
中广网    2007-04-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蒙古族 全国有蒙古族人口5813947人,其中402.92万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在辽阔的草原上,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畜牧业是他们历史上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产业,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曾于十三世纪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947年5月1日,蒙古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省级区域自治的民族。
  蒙古民族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世之作主要有《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黄金史》、《四部医典》、《江格尔》、《格斯尔可汗传》等。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西部的爬山调、奔放舒展的安代舞、细腻柔美的盅碗舞、动作健美的筷子舞、流传广泛的曲艺说唱艺术"好来宝"、感人肺腑的马头琴,使蒙古族的歌舞艺术如同他们居住的无垠坦荡的大草原一样,粗犷豪放,独具特色。
  特定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蒙古族的服饰主要由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部分组成,华丽美观,别具一格。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有奶食和肉食,奶食叫"白食",它在蒙古人心目中是高贵的食品,招待客人、逢年过节、喜庆筵宴时先敬献白食,让客人品尝;亲人出门远行,也用白食祝福,向亲人远去的方向洒奠奶汁,祝愿一路平安。肉食叫"红食",按照隆重的程度大致有手扒羊肉、羊背子和烤全羊三类。蒙古包在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千斤,是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区搬迁和拉东西的好工具,一般一个女牧民可驾驭6-7辆,甚至数十辆牛拉勒勒车联在一起长长的队缓缓远行,显示了牧区特有风情。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在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
  蒙古族古代最早信仰萨满教。十三世纪初叶,喇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信奉喇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中的贵族阶级,民间仍然普遍信仰原始萨满教。明代,喇嘛教在内蒙古逐渐广泛传播,从此,在内蒙古各地逐渐建造许多寺庙。喇嘛教的格鲁派(黄教)日益兴盛,黄教逐步取代了萨满教。现在信教的蒙古族群众基本上信仰喇嘛教。
  蒙古族是很讲礼貌和崇尚礼仪的民族。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出门远行的人在饮食、居住等方面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于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就成为草原牧民的传统美德,成为草原牧人联结友谊的纽带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省区。1958年8月成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达斡尔族繁衍生息的黑龙江北岸及嫩江流域,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水草丰美。复杂多样的地理形态和自然资源决定了达斡尔族的农、猎、渔、牧、林等多种经营的生产特点。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带有渔猎类型的特点,衣服、帽子、靴子都用兽皮来做。食物品种和食用方法也很多样化,主食有米、面,副食有肉、鱼、奶和各种蔬菜。达斡尔族一般居住在北面为山林,东西南三面开阔的草甸子,靠近江河。"介"字型草房一律朝南,一般一户为两间、三间或五间,屋内南、北、西三铺炕连接在一起,构成"弯子炕"。传统的交通工具是马匹和大轮车。
  达斡尔族重礼仪,讲究辈分,集中体现在婚礼、葬礼、节庆、族谱祭等活动中。达斡尔族是文化素养深厚并注重教育的民族,达斡尔族的学校教育开始于17世纪70年代,至 1945年,达斡尔族中等学校毕业生已达五六百名,大学生达百余名,还有升入北平师范学校、北平俄文法文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及赴日的留学生,形成了达斡尔族社会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风气。
  达斡尔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已搜集到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族人昌兴的《蝴蝶花的烟荷包》等数十篇作品。"乌春"是达斡尔族民间说唱艺术,"乌日格勒"是寓言、传说、神话的通称,"扎恩达勒"是类似山歌、小曲体裁的民歌,口弦琴是达斡尔族独特的民间乐器。
  达斡尔族有和蒙古族相同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曲棍球是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是达斡尔族使这项民族体育运动得以流传,现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成为我国的曲棍球之乡。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其中26201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区。主要从事猎业、牧业和农业生产。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
  在饮食习俗方面,由于各地鄂温克族的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猎区以兽肉为主食,很有特色的饮食是驯鹿奶茶、吃驯鹿奶油。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奶茶不断,食用各种奶食品、做炸果子、馅饼。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还有园田种植的各种蔬菜,饮食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    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狍,做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为进山狩猎的鄂温克人使用。牧区鄂温克人以住"俄儒格·柱"(蒙古包)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布特哈地区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定居建土木结构的住房。
  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一只驯鹿能驮上百斤,是猎民们在森林中游猎、搬迁、运送物资和乘骑所不可缺少的,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而且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各种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图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从事狩猎生产,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而著称,被誉为"兴安岭王者"。全国有鄂伦春族人口8196人,其中3573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意思是"山岭上的人们"。
  17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族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过着"土地旷阔,人民散居,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生活。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县、塔河县、逊克县、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他们一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俗文化都体现了狩猎民族的特征。1992年,鄂伦春自治旗宣布禁猎。
  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人的服装,受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单一。尽管如此,鄂伦春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完美的狍皮文化: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族传统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 、熊和野猪肉。鄂伦春人的传统住宅是"斜仁柱",即撮罗子。交通工具有滑雪板、爬犁、马匹、桦皮船、大轱辘车等。
  鄂伦春族在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在鄂伦春族中,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寓言、谚语、歌曲、舞蹈、绘画、雕刻和桦皮艺术等,以有具有英雄史诗性质的"摩苏昆"。
  鄂伦春族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民族。不论大人小孩,对长辈都非常尊重。老人们也非常自重,一言一行都为后辈做榜样。鄂伦春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流传,不懂或违反礼仪的人会受到别人的耻笑和长辈的责骂,甚至从心里将他排拆在本民族之外。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刘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