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内蒙古搞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在内蒙古顺利完成
·内蒙古3所院校成为民族干部的摇篮
·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交锋中诞生
·通辽——今天的变化让我们目不暇接
·鄂尔多斯两个文明建设成就展吸引海内外宾朋
·二连浩特社会发展迅猛 人民安居乐业
·呼和浩特市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卓著
·内蒙古通辽市今年交通建设赢得满堂红
图解内蒙古 更多...
蒙古民族的祖先——成吉思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北国往事
四十多载逝去 往事在她们记忆中却不曾磨灭
中广网    2007-04-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调查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三千孤儿被千里迢迢分批转移到内蒙古草原安家落户……今年7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上海孤儿孙闻鸿,发起寻找3000兄弟姐妹,想在首府建3000孤儿红色教育基地的想法在媒体上发表后,一时间亲人的音讯顺着无线电连接在了一起。也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寻访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看到这些在草原上落户的孤儿,在内蒙古生根开花,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草原明天的建设奉献他们的青春才智。让人感受最真切的是那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人世间朴实无华炽热的爱。

    ■历史

    广袤草原接纳三千孤儿

    1959年末,整个中国处在自然灾害的困境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几十座孤儿院,大约有三千孤儿因为缺乏食品和营养不良,面临着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当这一消息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乌兰夫知道后,请示周总理同意,决定将这批孤儿接到内蒙古来,分配给牧民抚养。这样既能解决一些牧民缺少儿女的问题,又能为将来牧区发展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紧张的准备,1960年初,内蒙古开始了孤儿的接收和安置工作。第一批近百名孤儿分别收留在内蒙古医院和呼市医院。这期间,各盟市均反映经费不足,住房困难,医药缺乏等问题,因而接收安置工作进展缓慢。那时,内蒙古连年受灾,自治区从上到下财政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是拨款100万元人民币,在各盟市或旗县建立了10座育婴院接收孤儿。后来又根据需要陆续拨款,为这些育婴院添置设施和购买药品。

    就这样边准备,边接收,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共有11个盟市、37个旗县陆陆续续接收安置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3000名,其中上海约有1800余名,其他省份约1200名,内蒙古成为安置上海孤儿最多的北方省份。每批孤儿到达内蒙古后,都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身体好的,在医院或育婴院休息几天,便直接送到牧区去,由牧民领养。每个牧民来领养孤儿时,医务人员和保育员都要一个个地介绍孤儿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孤儿能够健康成长。

    在内蒙古档案馆现存的一份《关于1960年移入婴儿计划的请示》中,自治区卫生厅介绍,“确定1960年移入儿童的任务是2000名(区外移入1000名,区内收养1000名)”;“计划新建大型育婴院五处,每所收容200名。分别设在自治区医院,包头市、锡、乌、呼盟等地。在哲、昭、伊、巴盟、呼市分别各设收容100名儿童的中型育婴院一处”;“兴建育婴院及运转费用总计1500840元,卫生厅仅能抽出15万至20万元,尚不足1300840元,请党委予以解决”。在后来的批复中,乌兰夫批示要“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追忆

    “云妈妈”

    讲述当年事

    得知本报记者要采访内蒙古牧民收养上海孤儿的事,乌兰夫83岁的女儿云曙碧老人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云曙碧虽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40多年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从1959年至1962年,内蒙古草原先后接纳了上海等地3000名孤儿。这些孤儿小的才几个月大,大的也只有7岁,多数人面黄肌瘦,有些还在患病。乌兰夫要求内蒙古各部门、各地区“特事特办”,向卫生厅提出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并每天听汇报,了解进展情况。

    云曙碧告诉记者,当时只有四十几岁的她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担任盟委副书记,就分管科教文卫工作,当年也曾直接参与救助孤儿。她说,1960年,哲里木盟接收了60名上海孤儿,他们当中最小的也不过四个月大,最大的6岁左右,他们大多患病。当时,为了让孩子一边治病,一边适应环境,卫生、民政部门专门为孤儿在医院里设立了托儿所,给孩子们治病、养身体,待适应北方气候后再让牧民领走。大多数孤儿还在托儿所时,就被医生和保育员起了蒙古族名字,选用的词都特别响亮、动听。比如斯琴、高娃、其其格、娜仁、格勒日等。一年后,云曙碧和一些人对领养孩子的家庭进行回访,她清楚记得,有个小孩去看他时,非要跟着走,这让家里已有三个孩子的云曙碧有些为难,最终孩子还是留下了。当几年后云曙碧再来到这户人家时,当年的那个小孩已经长大,还能帮养父记账。通过回访,人们发现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两三个,甚至五六个。牧民们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用最好的牛奶或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说蒙语、唱歌、跳舞、骑马、打猎,供他们上学读书,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现如今有好多当时的南方孤儿扎根在草原,生活在牧区,说得是蒙语,成了地地道道的草原牧民。

    云曙碧老人深情地说,内蒙古大草原收养上海孤儿这个善举,是一首蒙汉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赞歌。

    如今这些长大后的儿女们要用行动来报答草原人民并告诉他们的后代莫忘历史,对现在的人和后人都非常有教育意义。

    ■故事

    要为草原父母尽忠到老

    在与孙闻鸿联系的孤儿中,聂莉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幸福的人了。今年48岁的聂莉是位白衣天使,她和孙闻鸿同岁,但相比较起来,她的童年就幸福多了。她曾为了感恩放弃了好几次回上海的机会。

    聂莉来到内蒙古时才四个月大,被送到内蒙古医院体检,留下来看病。当时因为养父母也没有孩子,又都是医生,于是经过上级批准领养了她。

    听养母说,在这批孩子中她是最小的一个,是养母和姥姥一起去医院领养得她。姥姥认为孩子越小越好养活,而且也不记事,因此就挑了最小的一个。听说当时养父还有些不太高兴,原本想过继亲戚家的孩子,结果抱养了个孤儿,但最终拗不过养母和姥姥还是收养了她。当时奶粉供应特别的紧张,但为了让聂莉有奶喝,便托朋友从北京邮寄,有时实在没有奶粉了,就用藕粉代替,就这样—点点把聂莉养大。聂莉说,她的身体一直很弱,直到上中学了养父母还让她每天都喝牛奶。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可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小时侯,聂莉还清楚地记得,养父母和姥姥都吃得是白面掺玉米面,而给自己吃的却是白面馒头,看到别的孩子吃窝窝头,好奇的聂莉还曾经拿白面馒头跟别的孩子换窝头吃呢!

    可能是小时候太一帆风顺了,聂莉相信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聂莉一天天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在高中还未毕业,就参军去了沈阳。三年后回到内蒙古,先在发电厂工作了一年后,就进入了市一家医院当护士。也在此时,在养父母的安排下,聂莉与一位在北京当兵的军人结了婚。然而,就当聂莉生下儿子仅百天,维系了仅一年多时间的婚姻解体了。带着孩子生活的聂莉回到养父母身边疗伤,孩子几乎是养父母拉扯大的。后来又遇到了一位有缘人,他们生活到了一起,但这段感情也未能走出多远。两次婚姻的失败给聂莉的打击是巨大的,她依然舔舐着伤口,重新拿起书本,开始了自学考试。1999年,通过她的坚强努力学习拿到了毕业证书。

    就是在这几年里,聂莉有好几次回到上海的机会,但养父母都健在,为他们养老、尽孝是摆在聂莉面前的头等大事。“他们把我养育这么大,我怎么能舍他们而去呢,更何况,他们就只有我!”聂莉深情地说。至于叶落归根的想法,聂莉说她目前没有想过,只是心底总有一种情愫,那可能是一种情感的无形牵挂。但眼下,儿子大了工作了,而尽她所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是聂莉的心愿。

    下岗女工勤劳耕耘幸福

    与聂莉相比,下岗女工孙丽忠似乎生活稍苦一些,虽然生活比较平淡,但她依然用她勤劳的双手耕耘着自己的幸福。虽然她已年逾半百,但依然还风韵犹存,南方女子娇柔的气质依然清晰可见。只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一种思乡、思亲的情感也越来越浓烈。

    当年孙丽忠来到内蒙古时还不到2岁,是第一批来内蒙古的上海孤儿,当初被放在呼市第一幼儿园由保育员帮他们进行调养,待适应环境后,准备把他们送往牧区由牧民收养。就在准备要将这批孩子送往牧区时,大雪封了路。可幼儿园又面临第二批孤儿的到来,一时间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孩子,于是政府决定市内无子女家庭可以领养。这些还是十五六年前,孙丽忠找到当年呼市第一幼儿园的院长得知的。据说当初他们都是统一编号过来的,没有真实姓名,身世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当时婚后多年一直没孩子的呼市第一造纸厂的工人孙喜文和武淑嫒夫妇从相关部门开出证明后,到呼市第一幼儿园领养孩子。领养孙丽忠时,母亲说,当时一大群孩子从屋子里跑出来抱着她喊妈妈,可能是缘分吧,第一眼就看中了孙丽忠,顺手抱起就走。

    领养孙丽忠时,养父母都已经40多岁,这也就引起了日后的烦恼。孙丽忠在通道街上小学时,有时学校开家长会,她看到别人的父母都这么年轻,同学们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为什么她家就自己,而且父母亲还这么大年纪。同学中有的就说她是抱的,她也曾哭着跑回家问母亲自己是不是抱来的孩子。母亲总是回答,别理他们。转眼孙丽忠成为市第七中学的学生,由于父母年纪大了,家里的脏活、累活全是她一人承担,邻居说:“到底是南蛮子,就是能吃苦!”渐渐地她也明白了,但母亲不说她也不去问,因为担心会伤到母亲。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家厚厚的户口簿上被涂改的名字,才确认自己真是抱养的。直到养父母都去世,也没有跟孙丽忠完整地说过当时抱养的情况,也因此有了后来孙丽忠找到当时第一幼儿园的园长问情况的事。

    1997年,也就是婚后的第二十个年头夫妻双双下岗,丈夫在工地打工,孙丽忠给一家舞美服装厂做熨烫工,虽然辛苦,生活也刚能维持。如今大姑娘读成人,二姑娘补习准备明年再冲一把高考。全家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也别有一番味道。眼下孙丽忠不求什么,只希望等孩子长大后,自己能到上海走走、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尾声

    采访中还有很多孤儿,由于养父母健在,存在一些顾虑,虽然不能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讲给大家,但他们同样希望本报能把他们的感恩情愫传达出来……

    草原的蓝天白云、骏马羊群是充满孤儿们童年世界的最美丽画卷,在春的花海、夏的浪漫、秋的金黄、冬的冰雪更迭中40多年转瞬即逝,草原母亲的乳汁哺育了这些孩子,草原也用广袤的胸怀塑造他们新的魂魄,无论是走出草原的,还是依然生活在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土地上的人们,都有那血浓于水的草原亲情牵伴着,无时无刻不记挂着草原母亲,因为草原才是他们的根!    (张红梅    杨建峰)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责编:刘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