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呼和浩特市评选出“新八景”
·内蒙古成为国内外人才建功立业大舞台
·内蒙古实现村村通电
·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开始自觉发展旅游业
·内蒙古农牧区:修路通电上宽带
·乌兰察布市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
·巴彦淖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经济发展亮点
·河套老窖创造内蒙古酒业发展奇迹(图)
·伊利集团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责任(图)
·内蒙古自治区着手组建内蒙古博物院
图解内蒙古 更多...
新建乌兰恰特大剧院
国际会展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历史大事件
在全国较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广网    2007-07-3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79年初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从实际出发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成为全国农村率先普遍实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包干”是在实行“口粮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背景是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等地区的一些社队多年来靠吃国家供应粮和返销粮度日,据自治区粮食部门统计,全区吃供应粮和返销粮的基本核算单位占总数的30%至40%,素以富饶著称的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吃供应粮和返销粮的生产队也占20%左右,有的生产队已经连续15年吃供应粮。实行“口粮田”的办法是,由生产队划分一部分土地给社员自己种,保证口粮自给,解决长期吃国家供应粮和返销粮的问题,不少旗县都这样做了。农民们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劳动成果与家庭收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很快显示出了合理性,不少吃返销粮和“倒分红”的生产队,一年就变成了余粮队。托克托县中滩公社1979年春天开始实行“口粮田”,当年见效,除全部解决口粮、饲料、籽种外,还向国家交公粮8万公斤,第二年又向国家交公粮35万公斤。

    发生在农村的大变化立即在自治区引起了极大反响,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呼声强烈。1980年7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为“包产到户”适合内蒙古生产力的发展,强调要放宽分配政策,允许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劳”和“口粮田”等一切可以增产的生产责任制,凡是群众要求搞责任制的,各级党委政府都应该支持,唯一的标准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强调“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1981年1月,自治区党委召开会议,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精神,又进一步肯定了全区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的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要求各盟市、旗县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群众的意愿支持不同责任制的存在。

    据统计,1979年全区农村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只有5%,1980年为20%,到1983年底达到了99%。同时,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到农业经济的各个领域。从1981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生产责任制的4年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1958年到1980年22年的增长幅度。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责编:马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