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图片 | 财经 | 体育 | 音乐 | 书院 | 汽车 | 旅游 | 军事 | 民族 | 台湾 | 教育出国 | 中广在线 | 银河台 | 电子杂志 | 中广评论 | 热点专题 |
| 贵州 | 宁夏 | 新疆 | 甘肃 | 厦门 | 河南 | 吉林 | 内蒙古 | 广西 | 珠海 | 兵团 | 青岛 | 江西 | 浙江 | 江苏 | 深圳 | 大连 | 中国广播报 | 中国广播 |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 中国广播广告 |
| 社区 | 论坛 | 博客 | 曝光台 | 中广演播厅 | 广播风景线 | 中广人物 | 特别推荐 | 新闻和报纸摘要 | 中国民歌榜 |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
广播频率: 中国之声 | 经济之声 | 音乐之声 | 都市之声 | 中华之声 | 神州之声 | 华夏之声 | 民族之声 | 文艺之声 银河台: 娱乐 | 精品推荐 | 独家访谈 | 银河盟友 | 往期回顾
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呼和浩特市评选出“新八景”
·内蒙古成为国内外人才建功立业大舞台
·内蒙古实现村村通电
·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开始自觉发展旅游业
·内蒙古农牧区:修路通电上宽带
·乌兰察布市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
·巴彦淖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经济发展亮点
·河套老窖创造内蒙古酒业发展奇迹(图)
·伊利集团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责任(图)
·内蒙古自治区着手组建内蒙古博物院
图解内蒙古 更多...
新建乌兰恰特大剧院
国际会展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跨越六十年
内蒙古辉煌60年:“马背小学”的变迁
中广网    2007-08-0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呼和浩特8月2日消息 30年前,在茫茫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12岁的斯琴毕力格最盼望的就是他的“马背老师”来给他们同龄的几个小孩讲故事,教他们写字。现在,身为锡林郭勒盟民族小学校长的他最大的心愿是扩建他的学校,让更多的牧民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上世纪70年代,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个苏木(乡)只有4、5户人家,因此没有固定的学校。为了让牧民的子女接受教育,老师每星期骑马到蒙古包给孩子们上课。这就是“马背小学”。

    “老师教我们识字,还给我们讲一些民间故事。从‘马背老师’那里,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斯琴毕力格说。

    现在,同样出身牧民之家的13岁蒙古族小学生珠拉和她的校长比起来就幸运得多了。现在,她和城里的小学生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用英语简单对话。

    珠拉学习条件的改善要归功于3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牧区教育布局调整工程”。

    “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实行集中办学和学生寄宿制。但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有些牧民子女感受不到城镇生活气息,毕业后又回家放牧,使得办学效益难以体现,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说。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将牧区的中小学全部建到旗(县),免除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学费,而且包括生活费在内的大部分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从2006年至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级财政每年增加投入3亿多元,专项用于保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

    3年来,在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锡林郭勒盟,当地政府撤并了60所苏木小学和5个教学点,并投入590万元使得近6200名像珠拉一样的牧民子女转到城市学校就读。

    “我们不用交学费,而且每个月还有150元的生活补贴。”珠拉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因为“可以看电影、吃‘肯德基’、参加课余兴趣小组”。此外,锡林郭勒盟委、行署还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近12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牧区户籍家庭子女实行政府补贴,目前已惠及9000余名牧民家庭的高中生。

    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2.7%,少数民族大学生达到6.94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3倍。

    “为了使孩子熟悉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传承它们,学校还开展了包括蒙古象棋、马头琴、传统竞技等在内的一系列课余爱好班。”斯琴毕力格说。(朱林)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责编:马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