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篝火前大家跳起了草原舞
昨天晚上7时许,在南京市城中的中山南路上,一座座蒙古包前,燃起熊熊的篝火,一群穿着蒙古族服饰的蒙古族姑娘和小伙,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跳起了舞蹈。在这个蒙古包群中,来了成吉思汗的守灵人,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看热闹,其中就有一群40年前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南京知青们。
成吉思汗的忠诚卫士
虎背熊腰、系一条宽大的皮带,着一身蒙古族服饰,来自鄂尔多斯市的巴音德格吉福,就是成吉思汗陵园的第39代守灵人,也是成吉思汗最忠诚的卫士。对记者说起自己的祖先,阿巴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
阿巴说,他所属的部落名叫达尔扈特,其祖先曾跟随大汗东征西战,是成吉思汗最忠诚的将士。因此,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们便决定守护大汗的陵墓,不被外人干扰。因此,在元朝时,这个独特的部落就吃着“皇粮”,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历代的王朝都给予了达尔扈特部特别的待遇。阿巴说,达尔扈特部落的后世代代守护着大汗的英灵,他们都受到当朝的供给,不需要耕种田地。如今,在成吉思汗的陵园里,守陵人也是由他们达尔扈特部中选出来的,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工资福利待遇,专门负责守护和祭祀。每到特定的日子,达尔扈特部人就按照上古传下来的礼仪,组织专人进行祭祀。
最值得阿巴骄傲的是,他们为成吉思汗燃起的长明灯,历经780多年没有熄灭。阿巴说,以前有达尔扈特部落的族人日夜守护在大殿里边值班,一直在为长明灯添油、点灯。“即便是‘破四旧’时,长明灯转移到族人家中,私下守护着,也一直没有熄过。”阿巴说。
南京知青情动蒙古包
在蒙古包里,记者见到一群聚会的中年人,他们尽情地聊着在内蒙古时的生活,带着南京乡音的腔调中,不时还夹杂着蒙语。原来,57岁的王庆玲大姐就住在蒙古包附近,当时建蒙古包时,她就看到了,落成后,她特意召集了多名曾经到内蒙古上山下乡的知青。
王大姐告诉记者,她当时是南京第21中学的初二学生,1968年10月21日,17岁的她和另1079名16岁到21岁的南京知青坐上南京西站的专列,赴内蒙古。走时还阳光明媚,温暖如春,但到达大草原时,寒风刺骨,风沙满天。王大姐在内蒙古乌审旗,一直从事植树造林防风沙的工作,直到1982年,她在回南京探亲时,找到了对象,第二年才调回南京。
同样,当时就读南京第9中学高二的胡景南先生,到内蒙古后分到了鄂托克旗,先是治了四年的风沙,后来当了10年的教师,和一起去的知青结婚后,调回了南京。“当时满脑子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去了后,大家惊呼,‘草原草原,你在哪里?牛啊羊啊,你在何方?’”胡先生告诉记者,那时草原风化得厉害,当时1080名南京知青到了内蒙古后,不少人专门从事植树造林工作,有的人至今仍然留在当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天色暗了下来,蒙古包前摆上“马尼红”祭坛,烧起篝火,围着篝火,伴着琴声,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阿巴和同伴们唱阿跳埃他们还特别为记者表演了独特的礼节,向客人奉上哈达,倒上奶酒,端上烤全羊。在这样温暖的情调中,王庆玲在客人的邀请下,用蒙语唱起了《祝酒歌》,其开阔的音域,纯正的蒙语口音,把蒙族主人也震惊了。(吴胜 陈广宏 梅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