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内蒙古总人口突破2400万 低于人口计划控制指标
·[关注两会]确保困难群众生活过得更踏实
·[民生之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共享发展成果]
·[十届内蒙古政协增设农牧业委员会] [全体会议]
·“莫斯科—北京”新型国际列车编组投入运营
·春运期间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增加航班330余班
·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953元 年增长1800余元
·二连浩特市医院免费收治蒙古国一名13岁患者
·伊利重奖优秀员工 445张奥运门票激励士气(图)
更多>>>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草原唱响大风歌
·呼和浩特出台63条意见 系统关注民生
·[残疾人之友]董智:好男儿追着太阳跑
·[直播回放]神州夜航——36年的感动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实现国际性常年开放
·[直播中国]—2007年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
·从草原走向国际--娜仁图雅的民族服装
·胡锦涛内蒙古考察 强调学习贯彻十七大
·市长面对面 城市零距离
更多>>>
   1月19日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参加自治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欢聚一堂,观看由“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演出的《五彩传说——草原童年的歌谣》。
·歌舞展现魅力草原 《天堂草原》在南宁演出
·展示大兴安岭生态 童话《福娃五人行》出版发行
·没有统一编码 蒙古文互联网发展遭遇难题
·乌兰巴托中国文化节活动之索论嘎杯颁奖活动
·蒙古国学者盛赞中国出版的蒙古文《大藏经》
·“索伦嘎杯”学汉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活动颁奖
草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草原文化
考古调查表明 巴丹吉林沙漠曾适合人类生存
中广网 2007-10-23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呼和浩特10月23日消息 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日前进入巴丹吉林沙漠部分地区进行考古调查,调查表明这一沙漠的不少地区曾适合人类生存。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联合考古队共发现古代遗址20处,并发现大量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细石器。其中,马山井遗址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表发现仰韶时期的夹砂红陶片和青铜时代的夹砂红褐陶片。其余19处遗址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境内一些湖泊和干涸湖盆附近。

    乌兰奥格其遗址和扎哈吉林遗址为两处细石器制造场遗址。乌兰奥格其遗址位于干涸的湖盆底部,在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的细石核、细石叶和石片等。石质为燧石和玛瑙石。

    扎哈吉林遗址位于干涸湖盆附近的山坡上,在南北约50米、东西约80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的细石器,应为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

    其余17处遗址为复合型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及仰韶时期的夹砂红陶片和红地黑彩的彩陶片、青铜时代的绳纹灰陶片。有的遗址还发现一些西夏到元代的黑釉瓷片。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说,通过这次考古调查基本可以认定巴丹吉林沙漠内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存在大量的人类活动,并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这些遗址所反映的经济形态为农耕和渔猎,可见历史上这一沙漠的不少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面积为4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李泽兵、柴海亮)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责编:郑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