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艺术——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汉译为说书、讲故事的意思。产生于明朝时期。当时蒙古地区为英雄史诗的鼎盛时期。因此,以英雄史诗(镇服蟒古斯的故事)为内容,以“朝尔”(马头琴的前身)为伴奏乐器的说书应运而生,并被称为“朝尔沁”派。产生于明代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传》和《格斯尔传》就是通过“朝尔沁”的传唱,才留给后世的。
清代以后,蒙古族与汉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汉族的古典和民间文艺和《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红楼梦》、《十把的金扇》等大量作品被译成蒙文,以书面和口头形式流入蒙区。这时在蒙古东部地区长期说唱乌力格尔的“朝尔”(操四弦琴演唱的民间艺人)中产生了主要传播汉族古典文学的“胡尔沁”派的蒙古说书。“朝尔沁”派与“胡尔沁”派在数百年的自由发展中,前者逐渐衰弱下去,而后者渐渐繁荣起来。清末以后,“朝尔沁”已近绝迹,“胡尔沁”派却到了鼎盛时期。
蒙古说书(乌力格尔)的演唱曲调,已经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板体音乐,它有固定的说唱音乐程式。说书曲调有《出征》、《赶路》、《赞风水》、《赞英雄》等百余首。胡尔沁说唱世人根据说书内容,任意选用。因各流派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但说、唱之间,却有共同的规律。一般在说书前,都有个引子(即书帽),是说书人的即兴创造,多是因地因人的恭维、祝贺之词。开篇后,以“说”引出故事来,唱的部分多是抒情、赞美的段落,但人物介绍或情节急转处就要靠说白交待清楚。说与唱的有机联系,是说唱者艺术造诣高低的一种衡量标志。
琶杰(1902—1962)是蒙古族“乌力格尔”著名艺术家。他出生在东蒙扎鲁特旗回苏屯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里。八岁曾入王府当奴隶,后被王爷作为“许愿”的供品送进寺庙当了小喇嘛。十八岁踏上了民间艺人的道路。他的师祖根登是技艺精湛、擅长说唱英雄史诗的大家;他的师父又是根登的徒弟绰旺。
绰旺(1856—1928),生在一个台吉家庭,是扎鲁特贝勒的亲族。他博学多才,精通蒙、汉、藏几种文字,但终生没有出仕,只愿周游草原说书。所以,琶杰也受教至深。琶杰说唱的《英雄格斯尔可汗》(其木德道尔吉整理,安柯沁夫汉译),于196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2页 共2页(2/2)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