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更动人
沙柳从“烧火柴”变成“摇钱树”,农牧民治沙有了积极性
在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小骏马沙柳林基地,一丛丛沙柳拔地而起,生机盎然,牢牢地固定住了下面的沙地。两年前平茬的沙柳已经长到一人半高、铅笔粗细。
据东达集团负责人介绍,这个沙柳林基地有近3万亩,主要用作东达集团造纸原料。目前企业沙柳造纸项目每年需要10万吨沙柳原料,随着产能的扩大,沙柳需求量还会大幅度增加。企业将投资3亿元,在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建设35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带动12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沙柳是沙区特有的灌木树种,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鄂尔多斯市林业局总工吕荣说,沙柳每隔3到4年必须平茬一次,萌蘖更新。过去,沙柳的主要用途是当柴烧,当地农牧民种植、平茬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沙柳得不到平茬复壮而枯死。
随着东达集团造纸、乌审旗生物质发电、碧海高密度板材、宏业人造板等一批以沙柳为原料的企业茁壮成长,沙柳变废为宝,从“烧火柴”变成了不仅能防风固沙,而且帮助农牧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杭锦旗锡尼镇吉厚诚切片厂,沙柳堆积成一座座的小山,不断有满载沙柳的车辆驶来。厂长王顺虎告诉记者,该厂将沙柳切片后卖往人造板厂,供不应求。“沙柳收购价格四五年前每吨约8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每吨180元。老百姓种沙柳的积极性非常高。”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沙柳工业原料林基地585 万亩,年产灌木枝条117万吨。鄂尔多斯人把这一做法形象地总结为“反弹琵琶”――通过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建设。“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绿色难以持久。”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副局长袁庆东说,“防沙治沙必须解决沙区群众脱贫致富难题,我们通过产业化这个突破口,使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牧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社会力量。”
第2页 共3页(2/3)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