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
这首顺口溜,是我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数十年来治沙理念转变、生态环境变迁的生动写照。
“人定胜天”不可取
划定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传统工业和农牧业有序转移。
史书记载,鄂尔多斯曾经“沃野千里、牛羊塞道”。这里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中心位置,属半干旱向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和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8%。由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过度开垦、放牧等,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成为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源头之一。1998年到2000年,鄂尔多斯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赤地千里,80%草原沙化、退化,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群众的生产生活。
痛定思痛的鄂尔多斯人认识到,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必然要受到惩罚。防沙治沙,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观念并不可取,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出路。
2000年,鄂尔多斯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收缩调整传统农牧业生产、传统工业发展路线,转移农牧区人口,减轻生态压力。在发展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面积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51.1%和36.8%。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转移农牧民40多万人,完成人工造林1039.6万亩,飞播造林868.4万亩,封山封沙育林面积达到243.4万亩,还开展了首期5304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
从禁止开发区等地退出来的农牧民们,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扶持下,“退”出一片海阔天空。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已有500多户移民入住,从事獭兔养殖。2006年8月从王爱召镇德胜泰村搬来的韩根拴告诉记者,原来家里有三十来亩盐碱地种葵花等,收入不高,一年1万多元。去年,仅养殖獭兔的收入就达到12万元。
以往的“广种过牧”则调整为“集中发展”。鄂尔多斯市冲破重重阻力,于200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变靠天养畜为标准化舍饲养殖,变广种薄收为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带,改变了农村牧区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鄂尔多斯市在耕地面积减少135.8万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6.5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2.2亿公斤,增长了87.7%;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加到1498万头(只),增长了143.6%。
第1页 共3页(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