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呼和浩特6月4日消息(记者文伟 通讯员纪明广)提起内蒙古扎兰屯市达斡尔乡农民赵文学,人们往往和科技联在一起,因为他种地种明白了,是响当当的科技示范带头人。
按说赵文学搞科学种田,这事真有点新奇,因为他本身并不是农业户,他所走过的道路,也充满了艰辛勤和坎坷。他走过一条从干部到工人,由工人到农民的曲折历程。
赵文学初中文化,53年参加工作,是呼和浩特市新华书店的一名干部,工作积极肯干、业务精通,一个年青人,在当时拿60多元也算是高工资了。命运的安排,后来又到了汽车修配厂当了钳工,也干得不错,还晋升为助理工程师。不知怎地,他对农业这一行有了好感,看到郊区农民自由自在地种田,羡慕得不得了。直到68年,他去了通辽,几经在辗转,74年又来到达斡尔乡企业办当了工人,搞机修、从事农机修造等行当,倒也得心应手。改革开后,企业解了体,赵文学回了家,也就是91年,55岁的他起正式拿起了锄把子务了农。
种地并不是一帆风顺,同样充满了坎坎坷坷。91年正值农业一期开发,出现了种水稻热。赵文学借钱买了30亩地,逐年增加,直到180亩。几年下来,倒也有得有失。当时的满都村靠甸子组有30户近千亩地种水稻,地多水少,靠下游的赵文学往往引不来水,没水水稻咋长,加上种植技术也不过关,就是水够用亩产也就打个300斤,而引不来水几乎就得绝产。98发洪水,更是全军覆灭。更为严重的是,洪水冲了田不说,河水还改了道,没有水,谁还敢种水稻?别人不种咱种,还省得争水。单从这点来说,也算为为赵文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债台高筑的赵文学决心背水一战,不把水稻种好誓不罢休。
99年春节刚过,赵文学爷仨就出现在地头,顶着料峭的寒风向土地宣战了。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从一公里外的音河把水引过来。黑土冻冰,抡圆了铁镐猛刨,愣是人工开渠,坝上下涵管、拉石头在河里建滚水坝,赵文学带领两个儿子,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腿脚拔得冰凉,累得腰酸背疼,每天挖渠不止,起早贪黑苦干两个月,终于如愿建起引水工程。这项工程自己是出工可忽略不计,但材料款就用去3000元,这对捉襟见肘的赵文学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
想当一个农民也不那么容易,首先,他不是农业户,不是地道的农民,国家扶持的贷款、种子、化肥没他的份,只好以四、五分利的高价抬钱。享受不到一个农民应有的待遇,这就比别的农民的困难要多出几层。贷款的重担压在赵文学的肩上,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艰辛勤啊,屈指算来,这么多年,赵文学光付出的借贷利息有16万元。计划今年再还债14万元,也就还清了全部债务,卸去了多年压在肩头的重担。
第1页 共2页(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