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聚焦内蒙古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
 |
巴彦淖尔把“就业桥”搭到困难群众的家门口 |
中广网 2008-01-04 |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
中广网呼和浩特1月4日消息(记者文伟 巴彦淖尔台记者马丽萍)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就业桥”搭到了就业困难群众的家门口,使全市三万七千多社区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家住临河区西环办事处的赵凤玲,下岗十多年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去年,儿子考上大学后生活更加困难,一个月前赵凤玲在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帮助下,在家门口的社区劳动就业车间——维可欣纺织厂找到了工作。当赵凤玲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又高兴又激动:“第一个月工资发了,挺满意,对我们家庭帮助挺大。我相信我以后越来越熟练,收入也会越来越高,挺高兴的”。
维可欣纺织厂是临河区西环办事处引进的一家社区企业,这里安置了1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维可欣纺织厂负责人杨兴介绍,公司每年经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推荐的就业人员达到50%左右,旺季用人时,每年为周边下岗职工和社会闲散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达60%以上。
去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各街道办事处组织专人入户调查,摸清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底数,建立档案台帐。同时与辖区内用工企业联系,充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实现人员与空岗位的对接。针对部分居民需照顾家庭,不能按时按点到企业上班的情况,办事处与企业签定合同,组织他们在家中从事绒毛分离,围巾摘毛,刺绣等半成品加工。各街道社区还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4050”人员,并引导辖区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季节性,临时性等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保安,保洁,物业等岗位成为社区居民的就业选择。现在全市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率达到90%以上,“4050”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巴彦淖尔市就业局副局长赵铁明说,“通过辖区办事处、就业部门和企业联系,把企业的一些工序延伸到办事处,把车间设在办事处,把辖区就业困难群体安置到工厂车间和个体商户中,使他们达到不离家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全市76个办事处劳动保障所共建立劳动就业网点、社区就业实体1000多个,安置无业、下岗人员3.7万多人”。
|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文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