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 西电东送 东西共赢
·巴特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游客接待量增长1万倍
·内蒙古启动向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温暖工程”
·包头:取得3C认证的电线电缆质量合格率仅为15%
·内蒙古将开展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整顿规范工作
·《环评法》助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 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0万平方米
更多>>>
·[11月17日跟我走吧]游访爨底下村
·内蒙古农牧民工:"打工地挣钱 家门口取"
·内蒙古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走进90后跑酷一族—呼和浩特跑酷团体CP
·[我的亲历]张立胜的绿色家园
·内蒙古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可获补偿
·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乳业健康发展
·呼铁局古城湾万吨环保煤炭装车基地运行
·回望“神舟”七号[升空][出舱][返回]
更多>>>
   11月8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卡多根剧场,中国内蒙古民族歌舞剧团青年合唱团演员为观众表演传统节目。长调、马头琴和呼麦在当晚的演出中一一得到展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内蒙古新发现文物点1137处
·内蒙古杂技学员在武汉国际杂技节比赛中获铜奖
·巴丹吉林沙漠:大约5000年前就有大量人类活动
·第4届呼和浩特百姓最满意品牌活动即将全面启动
·内蒙古49名民间艺人献艺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
·《一代天骄》让北京观众领略浓郁蒙古族风情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呼和浩特:科教兴市战略助推首府腾飞
中广网 2007-10-12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呼和浩特10月12日消息 呼和浩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近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以西部大开发为良好契机的同时,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目前已同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同时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发开放的新格局。

    科技展宏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坚持“改革、调整、创新、产业化”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公共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2005年,呼和浩特市在西部12个城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排序中名列第七。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自治区12个盟市科技进步评价中连续5年位居第一;在国家科技进步市考核中,连续10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全国17个清洁能源行动工作中,被评为“示范城市”……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更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结果。“十五”期间,全社会共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0.43亿元,市本级实施国家项目106项、自治区项目87项、市级项目201项,投入科技引导经费6862.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引导经费分别为3754万元和905万元,引导企事业单位投入科研经费达2.7亿元。

    与此同时,科技促进了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和国家、自治区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目前,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农牧业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通过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装备的改造,以乳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实现了升级换代。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呼和浩特市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的原奶生产基地和乳品加工基地;电动汽车整车制造、重化工等产业也正蓄势待发。此外,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大力推广和新品种、新材料、新机械的应用,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呼和浩特市产业化步伐。呼和浩特市已确立了乳业、肉羊业、玉米、马铃薯和无公害蔬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确保了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教育铸辉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说科技进步决定着明天的经济发展,那么教育的发展决定着后天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呼和浩特市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020所,在校学生40.68万。其中,幼儿园131所,小学693所,普通中学142所,工读学校1所,盲聋哑特教学校1所,弱智特教学校4所,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共11所,直属高等职业院校1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员工30490人。已逐步形成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呼和浩特市的教育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朝着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迈进。

    基础教育扎实稳进,优质高中不断深化。目前,呼和浩特市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和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城市达100%、农村达99.0%。2006年,小学毕业率为99.86%,中学毕业率为99.55%。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要求,呼和浩特市于2003年不断深入“优质高中建设工程”,2003年至2005年全市各旗县区累计完成高中建设投资额1.28亿元。2006年又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重新合理规划高中布局,确定了以一中、二中、十四中、二中新校区、土默特中学和师大附中等优质高中为核心,“三条主线”贯通整个市区,带动全市普通高中快速发展的战略,从而提升了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使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分布更加均衡。

    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呼和浩特市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坚持“优先、重点”和“四为主”(公办为主、寄宿为主、助学金为主、集中办学为主)办学思想的同时,全面推进民族学校义务教育的实施。“十五”以来,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亿多元,使全市民族中小学、幼儿园不同程度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市区内的民族学校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农村达到了砖瓦化,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全部列入“两免一补”范围。另外,在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实施范围和保障对象的基础上,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另行安排资金100万元,把市属民族学校根据招生政策从农村招收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生也纳入保障实施范围。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再度发展。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加大职业教育工作力度,有效调整学校布局和结构,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办特色专业。到2006年全市已有中等职业学校25所、职业初中18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达1.7万人。从今年开始教育经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市财政每年动态安排3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呼和浩特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职业教育培训专业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扶困助学长效机制,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接轨,引导更多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为实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民办教育方面,十六大以来,呼和浩特市加大了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通过民办示范学校的评审和制度政策,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创品牌,不断提升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公认度。特别在今年,为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稳定民办教师队伍,市政府决定为具有达到一定标准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补贴一定比例的各项保险经费。

    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从2003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教师招聘考试制度,严把教育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近几年的招考,呼和浩特市的教师队伍得到不断壮大,教师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了大批年轻教师。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还组织对现任教师、初中班主任和农村牧区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免费培训,使他们快速成长为年轻的骨干教师,已基本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度、素质合格、学科配套、队伍稳定的师资队伍。

    今年的9月1日,对于呼市的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是个分外开心的日子,因为从这学期开始,他们可以坐在更加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上课了。为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于去年作出市本级筹资8000万元实施15所学校改扩建项目的重大决策。到年底15所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呼和浩特市学校建筑面积将由原来的12万平方米扩大到30万平方米,增长154%;学生容量将由2.1万人增加到3.3万人,增幅60%;班级数量将由305个增加到567个,增幅86%;学校占地面积将由509亩扩大到734亩,增长44%。随着呼市第十八中学、海新小学等呼和浩特市部分学校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以及其余中小学建设项目的逐步进行,呼和浩特市长期以来中小学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将得到根本改观,教育资源配置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马小丽 吕会生)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责编:刘俊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