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 西电东送 东西共赢
·巴特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游客接待量增长1万倍
·内蒙古启动向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温暖工程”
·包头:取得3C认证的电线电缆质量合格率仅为15%
·内蒙古将开展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整顿规范工作
·《环评法》助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 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0万平方米
更多>>>
·[11月17日跟我走吧]游访爨底下村
·内蒙古农牧民工:"打工地挣钱 家门口取"
·内蒙古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走进90后跑酷一族—呼和浩特跑酷团体CP
·[我的亲历]张立胜的绿色家园
·内蒙古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可获补偿
·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乳业健康发展
·呼铁局古城湾万吨环保煤炭装车基地运行
·回望“神舟”七号[升空][出舱][返回]
更多>>>
   11月8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卡多根剧场,中国内蒙古民族歌舞剧团青年合唱团演员为观众表演传统节目。长调、马头琴和呼麦在当晚的演出中一一得到展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内蒙古新发现文物点1137处
·内蒙古杂技学员在武汉国际杂技节比赛中获铜奖
·巴丹吉林沙漠:大约5000年前就有大量人类活动
·第4届呼和浩特百姓最满意品牌活动即将全面启动
·内蒙古49名民间艺人献艺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
·《一代天骄》让北京观众领略浓郁蒙古族风情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插上腾飞的翅膀 呼和浩特文化事业大放异彩
中广网 2007-09-25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呼和浩特9月25日消息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整合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将成为呼和浩特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唱昭君戏,打文化牌”,截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初衷,就是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每年昭君文化节期间,国内外新闻单位的采访记者就达200多人,中央及兄弟省区对文化节的宣传报道都在1000多篇(条)以上。此外,还有来自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区市的政务及经贸类代表团,许多代表团的成员均对内蒙古特别是呼和浩特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建设成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昭君文化节已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已成为推进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活动载体,并已与呼和浩特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往的八届昭君文化节也为经贸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推动了呼市乃至全区的经济发展。以第五届昭君文化节为例,这届文化节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达到2.6亿元。其中,经贸洽谈会共吸引了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部分省市的商家来呼洽谈、考察,共接触洽谈约7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的有30项,总投资56.85亿元人民币,协议引资额50.45亿元人民币。最终由于内蒙古的自然资源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部门真诚合作的态度,促成了24个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商贸流通、包装建筑、冶金化工、房地产开发、风力发电、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签约项目,一大批“好、大、优”项目将落户青城,总投资为44亿元人民币。呼和浩特第二届华北地区食品交易会成交额达300多万元。内蒙古首届民俗及古代艺术品展示交易会成交额达200多万元,其他经贸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同时,群众文化蓬勃发展。近年来,首府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老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以“消夏活动”为龙头的广场文化活动,为各类文艺团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已成为我市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期间,可以说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到广场看演出去”的相互邀请已成为我市市民夏日生活的一部分。今夏我市举行的广场文化活动达30多场,参加演出人数达3000人次,观众人数达100万人次,因而我市的新华广场还荣获了“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荣誉称号。截至2005年,我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这些艺术团体每年为城乡观众带去各类文艺节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其中市属3个专业表演团体每年都要深入基层演出,年均演出300多场,尤其是《满都海》、《昭君情缘》等优秀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经营不断加强。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超过7000万元。各地区借助“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和“星光计划”等工程的建设,采取政府投资、与企业合资、共助共建等形式,大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我市社区阵地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市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历届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元宵节等活动中,社区各类文艺表演队在各旗县区文体局和市群艺馆、各旗县区文化馆的精心组织下,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的生力军,真正体现了全社会办文化、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目的。为使文化进社区真正落到实处,市群艺馆和其他部门先后为全市部分社区举办了“6·26”禁毒日宣传活动、“七一”建党专题晚会、庆“五一”迎“五四”文体娱乐联谊赛等活动,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市所辖9个旗县区、3个开发区、44个乡镇,有1个市级群众艺术馆、9个文化馆;1个市级图书馆、8个单独的县级图书馆。自1998年组织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加大投入,已建成宣传文化中心两座,示范文化站11个。争取中央拨款200多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市5个农业旗县已有4个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得到了改善。我市以四级文化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文博事业长足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呼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呼和浩特市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文物保护、维修、研究、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五塔寺的扩建、昭君博物院主体扩建工程的完工,一个个修葺一新的景点令中外游客赏心悦目。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我市现有博物馆5座,“十一五”期间,我市还将建设五塔寺、旅蒙商、草原马文化、走西口民俗等9个特色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硕果累累。从2006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为切实推进呼市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市文化局于2006年初成立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组,分别深入到9个旗县区的乡镇、田间地头、民间老艺人家中进行调查,最终确定二人台、武川爬山调等12项为申报自治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专家论证,其中二人台、爬山调、和林县剪纸等9项被批准列入自治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文化部门正在积极争取将爬山调、和林县剪纸、土左旗脑阁等6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弘扬先进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大市建设浪潮的推动下,我市各项文化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些都为提高我市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杨岩泽)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责编:郑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