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聚焦内蒙古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
 |
内蒙古2.6亿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
中广网 2007-06-15 |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
中广网呼和浩特6月15日消息 (记者郑颖 通讯员林岩)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及干旱日,内蒙古林业厅厅长高锡林在总结治沙防沙工作时欣喜地说告诉记者,在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有力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亿亩,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逆转,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初见成效。 内蒙古作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9.33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2.6%,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3.6%。全区沙化土地6.24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2%,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9%。 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确立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主要依托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切实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把综合治理,科学防治,作为提高防沙治沙成效的基本手段,大力发展沙产业,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积极推广林草、林药、林经间作等治理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林沙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06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元。目前,全区有山杏仁、沙棘、枸杞等食品、药品加工,以及灌木人造板、造纸、柳编、饲草料加工等企业3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解决了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农牧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郑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