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 西电东送 东西共赢
·巴特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游客接待量增长1万倍
·内蒙古启动向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温暖工程”
·包头:取得3C认证的电线电缆质量合格率仅为15%
·内蒙古将开展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整顿规范工作
·《环评法》助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 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
·呼和浩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0万平方米
更多>>>
·[11月17日跟我走吧]游访爨底下村
·内蒙古农牧民工:"打工地挣钱 家门口取"
·内蒙古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走进90后跑酷一族—呼和浩特跑酷团体CP
·[我的亲历]张立胜的绿色家园
·内蒙古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可获补偿
·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乳业健康发展
·呼铁局古城湾万吨环保煤炭装车基地运行
·回望“神舟”七号[升空][出舱][返回]
更多>>>
   11月8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卡多根剧场,中国内蒙古民族歌舞剧团青年合唱团演员为观众表演传统节目。长调、马头琴和呼麦在当晚的演出中一一得到展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内蒙古新发现文物点1137处
·内蒙古杂技学员在武汉国际杂技节比赛中获铜奖
·巴丹吉林沙漠:大约5000年前就有大量人类活动
·第4届呼和浩特百姓最满意品牌活动即将全面启动
·内蒙古49名民间艺人献艺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
·《一代天骄》让北京观众领略浓郁蒙古族风情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联户集约化经营 畜牧业生产呈现良性循环态势
中广网 2007-03-16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天山镇3月16日消息(记者那森宝音)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副旗长朝克图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一个草原畜牧业大区,应当把新牧区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草原畜牧业的独特属性,加快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稳步推进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他说,内蒙古畜牧业经济从1982年的“草畜双承包”到1997年“双权一制”,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跨越,牧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牧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表现为一种体制性障碍,滋生出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在畜牧业生产的实践层面上便可捕捉到以下几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草牧场分割的零散细碎化不利于提高草场利用率和规模效益。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原则被细碎化的分割所排斥,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畜群结构被拆散。一方面忽视了五畜种群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放弃了游牧文明固有的社会分工。另一方面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受到负面影响。

    ——“小而全”的牧户经营方式,阻碍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把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牲畜和小面积的草场上,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

    ——草场承包面积的固定性和牧户人、畜数量变化之间的矛盾已打破了最初人均分配草畜原则下的公平,出现牧户间的分化,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饲草料自给能力弱,造成投入增大,收入大幅减少,资金积累不足,难以形成抵御自然灾害的实力。

    ——少数民族边缘区域的偏僻性,使牧民远离市场气息,以牧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更是信息闭塞,几乎封闭了牧业社会内部互通信息的通道。利益的过度分割,表现为经济活动中协作与联系的终止和小农经济与大市场的不对称。

    ——牧区的贫富分化不仅有劳动力的差别原因,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生产技能,经营能力上的差别所引起的。而这种差别不可能完全消除。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以单个牧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拒绝了现代社会管理资源共享原则和使能人智慧变成群体行为而共同致富的可能。

    ——缺乏有效联接牧民与政府、牧民与市场的中间桥梁,政府服务渠道不够畅通,牧民利益保全尚无法定代言人。方针政策的落实和牧民意愿的表达常常中途失真或大打折扣。

    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严重阻挠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引导帮助广大牧民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惑?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出现的由能人领办的生产合作组织——联户牧场以运作实践尝试了一种选择,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探讨。

    联户牧场是以基础设施好,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具有较强管理水平和经验技术的牧户为主体,本着自愿原则把草场集中联片,进行写作经营的牧民合作组织。联户牧场普遍实行统一规则利用草场、统一确定养殖品种和数量,统一制定投入和利益分配等经营管理办法。从2003年到2006年联户牧场已发展到76处,联合314户,1470口人,其中劳动力618人。联户牧场现有草场166123亩,基本打草场1.2万亩,青贮2090亩,饲料地4560亩,人工种草227亩。现有存栏大畜2868头,小畜20638只,永久性棚舍685处,青贮机、粉碎机、柴油机、打草机等机械设备13种,157台套,大小机电井239眼。目前,绍根镇联户牧场在科学利用和建设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显示了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朝克图认为绍根联户牧场这一新兴牧民联合体的价值和意义决不局限于狭小范围,它或许孕育着草原畜牧业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联合牧场打破草场细碎化格局,扩大草场规模,实行划区轮牧,使科学利用草场资源成为可能。

    草场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昔日逐水草而游牧的草原畜牧业,在今日的条件下,以牧户为单位的细碎化格局所替代,其致命的弱点表现为把草原畜牧业引入不可能持续的非生态化道路,尤其在人多草场少的地区无法保证草原畜牧业生产中放牧单元所需草场规模的最低限度。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和饲料基地,实行划区轮牧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划区轮牧的优点在于缩短放牧季,使草地得以喘息。长时间过度利用小片草地,明显出现荒漠化景观,草地生产力逐年下降。

    事实证明,在一定的限度内,草地规模越大,科学利用草场的潜在效益就越大。因此户均草场面积较大的地区,也有必要适当扩大规模,以几户联合的放牧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利用草场资源。

    二、联户牧场畜群规模合理,牧业生产的周转开始出现了良性循环状态。

    在以草定畜的原则下,草场规模决定着畜群规模。对草原畜牧业生产来说,草场规模由最底限,一般认为,畜群规模不足100只羊单位,则生产无法持续,300只羊单位以下则处于周转不良状态。草原畜牧业的这种底限界定可视为畜牧业能否正常运转的分界线。而联户牧场以牧户间的联合与协作,有效地突破了细碎化格局,走上了规模化经营之路,效益明显提高。联户牧场的投入产出比都在1:1.5以上,说明规模效益带来了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

    三、联户牧场逐步摆脱粗放的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走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道路。
 
    在绍根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畜牧业经营条件下,联户牧场以较高的投入实现资本聚集,提高了畜牧业产值。

    联户牧场畜牧业生产投入普遍高于单户。额尔敦特古斯、赛因吉日嘎拉、乌力吉吉日嘎拉等单户的牧业生产全年投入甚少,产值也相应地减少。联户牧场主卢日布和贺西格全年投入达20多万元,全年牧业总产出均在30万元以上。牧业生产的投入主要包括:1、劳动投入2、牲畜防疫投入3、饲草料投入4、配种改良投入5、设施设备投入6、草场机会成本。其中,饲草料投入占总投入的50% 左右,防疫、改良、草场建设、科学饲养等方面的投入相对少,说明资本流向的一定偏差。尽管如此,我们看到,连户家庭牧场内部已经孕育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趋势,这是传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四、联户牧场采取种植优质牧草、建设饲草料基地、围栏打草场、实施划区轮牧等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草场产草能力。
 
    草是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应当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草场、提高草场生产力摆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绍根镇联户牧场在这方面,明显走在单户们的前头,他们统一规划、合理设计集中联片的草场,除了建设基本打草场(四季禁牧)、优质牧草场、饲料基地外,还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保护草原植被,提高草场生产力。

    联户牧场饲草料储备充足,平均每亩产草量有大幅提高。这是草场规模效益、资金聚集、草场建设、生态保护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这些数据说明联户牧场的草场规模能够提供合理设计和科学利用草场的空间,从而使他们成功实现从掠夺式经营向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例如,贺西格的联户牧场面积为6600亩,按草畜平衡标准计算,只能养600羊单位(6600亩/11亩=600只),现在他却能够在同样面积的草场上合理饲养1160羊单位(1694200斤饲草料/[1羊单位每天4斤×365天]=1160羊单位)。卢日布的8600 亩草场,按11亩/1羊单位计,只能养781羊单位,但按他的饲草料储备计算, 可养1457羊单位。联户牧场就是这样以草为纲发展畜牧业,实现人、草、畜的和谐平衡,大大提高了草场生产率,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五、联合牧场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机械化生产、品种改良、畜群防疫、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开展协作经营。

    联户牧场一定的草场规模、一定的畜群规模、一定的经营规模,必然要求牧户间的紧密协作。有了这种协作的牢固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牧民能够合理地解决相互间的利益分配。事实上,绍根联户牧场内部分配机制虽然千姿百态,但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都成功得到了解决。在畜牧业生产中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有协作,资本才能聚集,资源优化配置的通道才能被打开。因此,协作是联户牧场的本质特征。协作经营给牧民带来的好处不仅表现在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置、降低畜牧业成本、形成市场谈判能力等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解决劳动力、增加收入方面。

    联合牧场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单户。赛因吉日嘎拉家3口人,两个劳动力全部投入在559亩草场和75头牲畜上面,全年畜牧业产值只有8070元。额尔敦特古斯家3口人,两个劳动力全年禁锢在400亩草场和40头牲畜上,畜牧业总产值只有3710元。假设这两户联合起来,在959亩共同的草场上饲养115头牲畜,有2个劳动力就够了。联户牧场都是3户以上的联合体,在这种牧业生产单元内,用于畜牧业的劳动力只需3-5人。按每个单个牧户一般有2个劳动力计,三联体牧场可从畜牧业生产解放出1-3人,四联体牧场则可以节约劳动力3-5人。据绍根镇2005年统计,76处联合牧场618个劳动力中,牧场用工312人,剩余256人外出打工或经营三产业,全年增收115.2万元,提高联户牧场人均收入达810元。

    六、联户牧场中能人发挥牵头作用,科学饲养、科学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质量化的发展道路。

    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并且有了能人带头的经营管理环境——这些基础性条件,使联户牧场饲养优质品种绒山羊1000多头,仅羊绒收入一年可达16万元以上。贺西格牧场有1300只绒山羊,羊绒收入15万多元,还饲养优良品种肉牛600头,今年出栏34头,收入6万多元。额尔敦朝克图养330只绒山羊,绒毛收入7万多元。好力宝嘎查的双金龙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这位兼任兽医站副站长的牧场主,为自己牧场牲畜投入的防疫费高出其他牧户许多(一般标准是牛每头8-10元,羊每只6-8元)他的标准是牛每头至少16元,羊每只至少12元。双金龙说:皮上的虱子、肚里的虫子会争夺饲草料营养。所以他不惜增加防疫投入。此外他还探索营养与繁殖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母畜增加营养,提高发情率。今年26头母牛产26头牛犊,80只绒山羊产羔84只。

    绍根联户牧场这种提高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追求畜群品种质量、共享能人智慧,已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使一个质的飞跃,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奔向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良好开端。
 
    绍根联户牧场四年运作的实践,告诉我们的道理如同牧民们实实在在的风格一样朴素而简明:草场规模扩大了,有了合理利用草场的空间和可能→畜群规模扩大了,有了畜牧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可能→规模效益促进资本积累,投入、产出正比增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过程本身要求生产者分工与协作,从而解放劳动力,增加收入→协作机制确立能人智慧和科学技术的主导性地位。能人地位被认可标志着基本组织原则的确立,于是联合组织内部产生了一种约束力,起到了克服不良风尚,促进文明建设的作用。绍根联户牧场按照上述顺序迈出了相互关联的六大步,绘制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畜牧业循环图。

    这就是绍根牧民的创举。值得注意的是它形成一个系统性结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十分明确。不难看出,以联合的形式扩大草场规模、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最根本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则无从谈起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无从谈起发展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人、草、畜和谐平衡,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诸多因素顺次推进、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作法都将导致不良效果。

    建议

    一、“增草为纲、减负为本”应作为解决草原畜牧业诸多问题的切入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突破口。

    1、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以激励机制使单个牧户联合起来,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草场规模,实行科学的划区轮牧。科学的划区轮牧是游牧文明在新时代的演绎和复苏,是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的精神实质的再现。实践证明,科学的划区轮牧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禁牧是在无法轮牧的条件下强制推行的补充性措施,轮牧与禁牧的区别在于前者均匀分散采食时间,后者集中聚合休牧时间。很多实验结果证明,轮牧制的均匀分散效果并不亚于禁牧对牧草光合敏感期(返青发芽期)的维护作用。事实上,轮牧优越于禁牧,至少可以说二者生态效果上完全可以等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计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如果允许一定草场规模内的划分轮牧可以替代季度禁牧,如果允许科学的划区轮牧条件下,适当放宽草畜平衡标准,那么这种激励机制驱动下,牧民将自愿而迅速地实行联合,科学利用草原资源的全民意识将被激活,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上述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可以使牧民卸下沉重的生态负担,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减负政策能落实到实处。2003年,全区范围内同意取消了农牧业税,确实减轻了广大牧民的负担,然而,禁牧期间的饲养成本却成了微生态维护付出的责任性代价,沉重地压在了牧民身上,这一隐性负担足够完全抵消免税减负效果而多多有余。

    有关数据表明,从禁牧期饲养成本中减去国家补贴和非禁牧条件下的冬春饲草料支出后剩下的是纯禁牧因素强加在牧民头上的负担:即每头牛成本增加102元、每只山羊成本增加93元、每只绵羊成本增加21元。

    牧民如果养1000只山羊,他对生态保护每年要付出1000只×93元=93000元,如果养500头牛则要付出500头×102元=5.1万元的代价。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可想而知,禁牧期间所需饲草料的储备压力,一方面使牧民背起沉重的生态负担而走进贫困,另一方面迫使他们无节制地向草场索取草料,其结果无异于过度放牧。
 
    二、取消国家禁牧补贴后,牧民为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与农民相比较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牧民收入水平将会急剧下降。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提供其它配套政策支持。如:搞好区域规划、合理布局联合牧场、提供3-5年期低息贷款、转移剩余劳动力、技术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联合牧场的引导、支持力度,推进牧民组织化进程。

    

来源:SRC-74    责编:刘俊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