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聚焦内蒙古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
 |
7年完成林业建设8289万亩 内蒙古生态状况改善 |
中广网 2008-06-05 |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
中广网呼和浩特市6月5日消息 近年来,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内蒙古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如火如荼,带动和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全区生态状况得到了改善,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达,2001年——2007年,全区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8289万亩,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内蒙古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待续“双增长”。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提高了2.75个百分点。
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绵延4000余公里的狭长版图上,日益扩大并巩固的绿色屏障,使北京、天津以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逐年好转。首都北京可吸入颗粒减少了7.8%,泥沙侵蚀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密云水库的泥沙输入量年减少2万余吨。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建设在取得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防护林、工业原料林等基地建设,使单一的牧、粮结构向林、粮、牧、经、饲多无结构转变,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而林沙草产业的发展,即带动农牧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同时又逆向拉动了生态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产业办主任刘大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07年,沙区林沙产业总产值193亿元,比05年增长70%,特别是沙区农牧民过去都是非常贫困的,从发展林沙产业以来,沙区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20元,沙产业给农牧民增收提供了快捷有效的途径。从一方面给群众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群众造林治沙的积极性提高以后,沙区造林绿化种草等治理沙漠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参与。”(记者包玲玲)
|
来源: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任艳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