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内蒙古是祖国北大门,沃野千里,田畴万顷。“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内蒙古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关键抓手。内蒙古牢记嘱托,实现种粮上亿亩,养畜过亿头,2023年有信心实现连续20年丰收佳绩,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为了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内蒙古故事,央广网内蒙古频道联合内蒙古乡村振兴局于8月15日正式启动《“丰”从草原来》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深入采访了15个脱贫旗县,以百姓生活展现时代风情,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图景,生动解读内蒙古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多角度诠释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百姓因业而兴,因产而富的幸福故事,描绘出一幅北疆大好河山,粮丰物阜的美好场景。

央广网兴安11月3日消息 内蒙古大米看兴安,兴安盟大米看扎赉特。2023年,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9万亩,占到兴安盟水稻面积的60%。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水田村水稻种植户魏建明家的水稻,刷新了内蒙古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达到761.5公斤。

好生态种出好稻米,在扎赉特旗的575万亩耕地中,400万亩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90万亩稻田(水稻旱稻)区均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内,为扎赉特稻米的高品质夯实了基础。 

好味“稻”飘出兴安盟(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五次提及兴安盟。6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版图中,凝聚着兴安盟16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保护性耕作750万亩黑土地让兴安盟大米“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如今,稻田还是那块稻田,但兴安人对大米的理解和追求早已不同。兴安盟以“兴安盟大米”为突破口,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实现现代化农牧业的道路上交出高质量答卷。

兴安盟大米米粒晶莹透亮自带稻香味(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欣荣 摄)

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可以让“干饭人”倍感幸福。提到优质大米,公众自然会想到黑龙江的五常大米、辽宁的盘锦大米。事实上,在黑龙江、吉林两大水稻主产区上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兴安盟同样盛产好米。

近年来,兴安盟大米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香飘大江南北,受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粮食销区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国内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货架上,有了兴安盟大米的身影,大城市的繁华街头,出现了兴安盟大米销售店,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家庭和酒店的餐桌上,都飘起了兴安盟大米的香气。

“兴安盟大米”声名鹊起到底好在哪儿?记者了解到,无法复制的区域位置优势、优质的大兴安岭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肥沃的黑土地,让兴安盟成为水稻种植的黄金产区,造就了兴安盟大米的独特品质。

“兴安盟大米”就是这样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中,吸收了足够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阳光雨露充足,又有纯净无污染的灌溉用水。独特的地域优势,保证了兴安盟大米独有的高品质,经权威机构检测,兴安盟大米属一级优质大米,水分含量14.8%,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酸等营养元素和钙、硒等15种微量元素,米粒晶莹透亮,自带稻香味。

如今,“兴安盟大米”的金字招牌已经在全国打响,农民种植水稻效益明显提升,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达118.3万亩,水稻总产量达70多万吨,兴安盟现已发展成为内蒙古最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占内蒙古的60%。“兴安盟大米”打出了扎赉特系列公共区域品牌,实现扎赉特大米迈向中高端品质、占领中高端市场。“兴安盟大米”已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推广使用。

打响扎赉特系列公共区域品牌(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欣荣 摄)

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水田村田间地头,魏建明正开心地忙秋收:几台收割机马力全开,在金色稻浪中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收割、脱粒、归仓,一气呵成。打草车并排前行,片片稻草被捆成500斤的囤儿,运上大卡车,备为牛羊口粮。几台犁地车五犁并行,掀起稻秸秆儿,翻身埋入黑土地,为来年的丰年做好准备。

魏建明家今年刷新了内蒙古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央广网发 高敏娜 摄)

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魏建明介绍,2023年种植的中科发5号良种,亩产最高761.5公斤,创下了内蒙古地区水稻亩产最高纪录。高产得益于种稻“三宝”:黑土良田、良种和良技。

如今扎赉特旗已形成由绰勒银珠米业、魏佳米业、龙鼎农业等15家水稻加工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了,魏建明们也越来越“慧”种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摄像头、传感器遍布田间,京蒙扶贫协作展开,魏建明的店开到了北京,在新发地的门店提供24小时配送服务。

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扎赉特旗始终把水稻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振兴的优势支柱产业,建成了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内蒙古旗县区第一。目前,扎赉特旗种植水稻、旱稻累计90万亩,稻米总产量52万吨,产值18.8亿元。

开启“认领一亩专属稻田”模式提升大米附加值(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欣荣 摄)

走进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先锋村蒙源水稻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可以近距离体验“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私人订制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稻鱼、稻鸭、稻蟹共养和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自从推出了“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订制模式,合作社的效益逐年攀升,以前按斤卖,现在按亩卖,价格翻了3倍以上。目前,“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已累计被认领水稻1.1万亩,私人订制认领稻田产业让稻农实现从卖米向“卖地”的转变。

目前,扎赉特旗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培育水稻生产、加工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300多家。通过金融互助和期货增值等方式,让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之间建立起一条稳定资金链、利益链,使贫困农民能够充分享受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扎赉特旗稻米产业累计带动稻农1.8万户,其中贫困户1300户,实现户均增收3250元以上。水稻种植区域内已打造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村7个,成为兴安盟产业扶贫的先进村、典型村,乡村产业振兴的模范村、样板村。

为推动产业扶贫步伐,有机衔接乡村产业振兴,扎赉特旗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启动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依托赵春江院士工作站,建设“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搭载9大平台系统,在10万亩智慧农场布置物联网感知设备45套,通过“智慧大脑”9大系统平台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决策,直接管控10万亩智慧农场。千余套终端设备实现智能管控,百余套农机装备实现精准作业,北斗卫星、无人机、车载和手持设备应用实现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有力推动稻米产业由规模化、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

随着“兴安盟大米”品牌不断叫响,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扎赉特“味稻”也随之名声大振、香飘四方。近年来,扎赉特旗强力实施“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品牌战略,组建扎赉特大米产业协会,规范水稻产业发展,对接基地、企业,组织稻米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商品展洽活动,“多个品牌大米多次获得农博会金奖,被选定为全国冬运会指定用米,提升了大米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黑土地保护项目确定。内蒙古引绰济辽工程文得根水利枢纽(淹没区)黑土耕地耕作层剥离暂存项目位于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是自治区首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确定的黑土地保护项目,剥离面积638.5公顷,总土方量141.23万立方米,工程概算投资1.15亿元,主要涉及文得根水库库区内扎赉特旗8个行政村,由引绰济辽公司组织实施。据悉,在“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内蒙古深化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中心目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着力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进一步夯实内蒙古粮食安全基础,为“中国饭碗”添好“塞外粮”。

大米加工车间(央广网发 毕力格 摄)

走进高壹米业生产加工车间,轰鸣声不断。经过70多道工序,水稻经过“脱胎换骨”由“稻”变“米”,包装后的大米将销往全国各地。公司所在的扎赉特旗是典型的农牧业大旗,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旗耕地面积685.61万亩。2023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2万亩,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45亿斤以上。其中水稻种植69万亩、占内蒙古水稻面积近1/3。

扎赉特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富农,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在扎赉特旗魏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一车车整装的稻米正在发往北京。这样一个地方企业,每个月往北京销售大米200吨左右,一年约2500吨。自2018年北京市丰台区和兴安盟扎赉特旗结对以来,通过农产品推介会、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线上线下同步,扎赉特旗大米、黑木耳、牛羊肉等优质农副产品北京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

大米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央广网发 毕力格 摄)

五年来,两地围绕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丰台区从最初的资金投入、物资捐助到后来的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到如今的深度协作、互利共赢,协作模式进一步升级、协作领域进一步扩大。秋风起,稻花香。扎赉特旗广袤的田野又迎来一年丰收季。

2018年,袁隆平院士曾在兴安盟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五年来,袁隆平院士团队圆满完成了“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目标的技术模式,创造了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挂牌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系13个、新品种3个,优质水稻新品系、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0万亩;袁梦计划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兴安盟大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力争再选育水稻优质品种3—5个,累计推广水稻新品种种植面积70万亩、建成种源生产基地10万亩,促进兴安盟大米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以水稻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策划:朱日岭 高凤义

监制:田凤元

记者:魏全民 刘欣荣(见习记者)

导演:蒋炜熙

摄像:张明磊 金一

制作:米兴华

“丰”从草原来|武川变身记:阴山冷凉地成就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高地”

“丰”从草原来|高原“暖”产业 百姓喜羊羊

“丰”从草原来|金色五原种出“中国葵”成就“中国柿”

“丰”从草原来|拔穷根,走“牛”路 重点帮扶旗的“牛城”实践

“丰”从草原来|现代化大农业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

编辑:李春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