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核心阅读  |  感恩在身边  |  学会感恩  |  感恩·诚信  |  专题链接
学会感恩
呼和浩特市民爱心营救农民工
《神州夜航》特别直播——爱心青城
3台异地联动 18年的感恩追寻
感恩在身边
3台异地联动 18年的感恩追寻
核心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核心阅读
[纵横118]感恩与诚信温暖北国数九冬日
中广网    2008-01-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听众朋友,欢迎收听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纵横118》节目,我是记者韩晓娟。

    近日,在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位陌生来客的造访让三十六年前发生的一个温馨故事有了让人感动的结尾,然而,这次仓促的会面成为又一次寻找的开始。这位陌生的访客并没有给医院留下联系方式,给院方的留下记忆只是他的名字卢俊和他的母亲三十六年前与医院的一段温馨往事。受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委托,我台特别派出记者前往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展开了对这位卢俊和他母亲的寻找。今天,请您收听《三十六年的感动——寻找卢俊和他的母亲》,由内蒙台记者韩晓娟、郭涛、梁瑞清采制。

    2007年的冬天进入数九天的时候,从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流传开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因为一位陌生的访客牵出的一段三十六年前的往事。

    包头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米占魁回忆当时接待的这位陌生的访客时说:

[出录音]

    “一个巴盟的小伙子卢俊,1971年在这个医院生的他,当年生他有点问题,可能难产什么的,但是他母亲说的医院救他的命,因为贫困,欠医院三十块钱,一直这个家庭觉得对不起医院,想补报医院,现在孩子长大了,母亲反复督促他要做这个事情。”

    根据包头市第一附属医院的转述,医院来的这位陌生的访客并不陌生,三十六年前的1971年,这个名叫卢俊的男子就降生在这家医院,当时他的母亲从巴彦淖尔地区来这家医院生产,出院时因生活困难欠医院30元医疗费,而医院没有为难他们,减免了这部分费用并为他们母子办理了出院手续。现在时隔三十六年,母亲责成已经长成大人的儿子诚心诚意地还当年欠下的30元医疗费来了。

[出录音]

    米占彪:“这个孩子过来说,把事情讲清楚要交三万块钱,我说你这个三十块钱和三万块钱帐没法走,就不要交了,可是反复说不行,我的父母亲见不到这个收据,就说明这个事情没有完成,最少要交三千块钱,最后我只好把他领到财务,交了钱开了收据。但是我那天事情多,没有留下他的电话,没法联系。”

    医院的医护人员听到这个故事非常感动,没想到医院的一个温馨的决定会让一个家庭铭记三十六之久。米书记非常遗憾当时没有留下卢俊的联系方式,医院的同志们都想再见见卢俊和他的母亲。

    于是,医院委托我台寻找卢俊和他的母亲,希望再次拜访这个平凡但却让人感动的家庭。内蒙古台立即派出记者前往包头市,寻找更多关于卢俊的线索。

    记者了解到,这三十元钱在医院并没有相关的记录,这是医院对当时这个贫困家庭的赠予,卢家一家人把这当作一份恩情,铭记了一辈子。包头市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认为这是老一辈的医务工作者给他们留下的一笔财富,更让他们珍视自己的使命和神圣职责。

    包头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院上下听说卢俊和他母亲的这个故事都非常感动,医院院长霍建新:

[出录音]

    “卢俊朋友的感恩行为感动了我们全院医务人员,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发扬这种诚信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他多给的这些钱我们也不能要,我们把这些钱救助贫困患者,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议论中觉得患者能这样感恩,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要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服务。 ” 

    相关报道陆续播出后,很多朋友认为卢俊母子的经历是在这个数九天听到的非常温暖的故事。

    包头市市民杨占生:

[出录音]

    “今天听了内蒙古电台广播的一个农民还36年前欠的30块钱的事,挺感动人的。”

    听过这则消息的朋友们纷纷表示说,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把欠人民医院的30元钱铭记在心36载,等待儿子长大成人后督促他想方设法找到医院,归还欠款,这不仅是知恩图报的一种行动,对每个人都是一种社会良知和道德的教育。

    包头市民杨占生:

[出录音]

    “你们内蒙古电台和医院现在积极追踪报道和查找卢俊母子的行动,这本身就是对人类良知的一种褒奖和颂扬。希望通过你们的查询,尽快能找到卢俊他们一家人,让我们都能向他们学习,通过对他们事迹的宣传,来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到包头市,首先找到了和卢俊有一面之缘的医院书记米占彪,他回忆说,卢俊告诉他如果不是寻找医院也费了很多周折,他早就来为母亲办这件事情了。

    因为三十六年的时间里,卢俊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肩挑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轻人,而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36年前这所医院名叫“包头市第一医院”,而卢俊母亲曾经就诊的楼房早已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拆除了,这些恐怕是卢俊寻找医院过程中的障碍。

    为了缩小寻找卢俊的范围,记者翻阅了包头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史后了解到,这所医院是五十年前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医院的服务范围主要是包头和包头周边地区。从地理情况看,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旗是距离这所医院较近的地区,卢俊的母亲当时很有可能是居住在这里,临生产时到包头第一附属医院就医的。

    在包头市,记者调查到了这些有益的线索,并从米占彪书记那里得到了卢俊相貌的信息:这是一个中等身材、稍有些胖的年轻人。带着这些信息,内蒙古台记者韩晓娟迅速前往巴彦淖尔市寻找更多的线索

    到达巴彦淖尔市的时候,正值元旦的三天假期,临河区公安局听说记者的来意,放弃了休假,积极配合记者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展开寻找.

    根据包头市第一附属医院提供的信息,卢俊是从巴彦淖尔的来的小伙子,所以记者重点展开在巴彦淖尔范围内寻找。

    巴彦淖尔公安局的副局长魏智英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根据经验分析说卢俊来自乌拉特前旗、五原、乌拉特后旗的可能性比较大,也不应排除来自包头周边地区的可能。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户籍科的科长温瑞玲为我们打开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输入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当卢俊这个名字被输入,记者看到这个名字巴彦淖尔、包头市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都有录入,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一个人符合1971年出生这个标准。巴彦淖尔公安局的副局长魏智英及时提示我们说,由于当地口音的问题,71和74可能会在记录的时候产生误差,应当适当扩大范围,同时因为二代身份证正在办理过程中,目前系统采集的照片信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建议我们把照片传到包头市第一附属医院请医院确认。

[同期声]

    正当事情陷入一个困境的时候,非常具有戏剧性一幕的是,帮我们查询户籍系统的温科长发现我们正在寻找的卢俊和他的一个朋友在年龄、工作性质等方面非常接近,打通电话让他到临河区公安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仅十几分钟后,我们寻找的卢俊就来到我们面前,和我们讲述了当年的那段他的父母一辈子不能忘记的往事:

[同期声]

    和之前包头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供的消息不同的是,卢俊说当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并不是他的母亲,而是当时仅仅几个月的卢俊本人,而卢俊也不是巴彦淖尔人,当时他们一家生活在包头市周边的哈业胡同地区,这个地方和我们之前推测的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紧紧相邻。

[同期声]

和我们寻找卢俊的顺利过程相比,卢俊在长大后寻找这家医院的过程并不顺利,他每次路过包头,都要打听父母常常给他描述的这家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医院:

[同期声]

卢俊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对欠医院的这笔钱念念不忘,每到重大节日家庭聚会,就要讲一讲这段故事:

[同期声]

    找到卢俊以后,记者满怀欣喜,和卢俊约好即将在稍晚些的时候访问卢俊的父母。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卢俊充满歉意的打来电话说,他的爸爸妈妈觉得他们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想面对媒体,不想接受外界对于他们的赞誉。

    这个结果让记者非常的失望,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尊重这个家庭纯朴的愿望,为这双善良的夫妇送上了一束鲜花表达我们的敬意。

    卢俊说,最近父母的身体不太好,都在诊所输液治疗,当记者手捧鲜花送到卢俊父母治疗的诊所,两位老人都从病榻上坐起来,简单的和我们打了一个招呼,笑着表示对我们的欢迎,但是并没有太多的话。记者简单的表明来意,按照约定好的不录音,卢俊的父亲和我们讲述了事情的更多细节。1971年,当时卢俊一家生活在包头周边的哈业胡同地区,他们的生活很贫苦。卢俊五个月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肺炎,父母亲决定带着他去包头治疗,在当地的公社医院华一块多钱打了一针后,他们花了七毛钱坐上了去包头的汽车。

    由于对包头市区并不熟悉,他们并没有计划要去哪家医院,恰好乘坐的汽车要去包头市第一附属医院送一个病人,他们也就把孩子送到了这家医院,但是,当时他们身上只有五块钱,并不能缴纳住院的押金,开始医院并不接受,当时医院有一位姓熊的大夫和卢俊的爸爸说孩子病这么重,先治疗吧,于是卢俊就这样住进医院,接受了连续十四天的精心治疗,恢复了健康。但是,出院时,医院开出的三十多元医疗费用时卢俊一家没有办法全额支付的,这家人掏出了身上全部的钱,却还不到应付金额的一半。医院当时决定让他们先欠下这部分钱,并让他们顺利出院。

    卢俊的父亲说,回到家以后,他们攒了满满的一大提包鸡蛋,并准备卖掉,但是运到包头市却被没收了。于是,这笔钱就这样拖下来,迟迟没有归还。

    说到这里,卢俊的父母亲都有些激动,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态,记者就此作别,并祝福他们早日康复。卢俊的父母亲再次表示,“欠债就该还钱”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他们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希望被更多的关注和赞誉。记者尊重了这对善良夫妻的意愿,结束了这次采访的行程。

    记者目前已经结束采访,返回呼和浩特。回顾从包头到巴彦淖尔市的一路追寻,顺利找到卢俊,并和他朴实的双亲相见,这期间有着太多的感动。其中还有一种复杂的感受是我们似乎久违这样的纯朴了。就是一句看似简单的承诺,这个家庭坚守了三十年,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凭证,也没有医院任何形式的追讨,却始终牢记这份最初的承诺,仅仅是出自一个做人的原则“欠债还钱”。

    离开巴彦淖尔的时候,记者感觉收获很多,虽然没有采集到卢俊双亲的音响资料,但是一路追寻,这个故事中的细节不断被挖掘、被发现,记者一次又一次被感动。一路上,冬天的阳光格外温暖,我的心里默默的祝福这个家庭幸福、安康!

来源:内蒙古电台    责编: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