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图片 | 财经 | 体育 | 音乐 | 书院 | 汽车 | 旅游 | 军事 | 民族 | 台湾 | 教育出国 | 中广在线 | 银河台 | 电子杂志 | 中广评论 | 热点专题 |
| 贵州 | 宁夏 | 新疆 | 甘肃 | 厦门 | 河南 | 吉林 | 内蒙古 | 广西 | 珠海 | 兵团 | 青岛 | 江西 | 浙江 | 江苏 | 深圳 | 大连 | 中国广播报 | 中国广播 |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 中国广播广告 |
| 社区 | 论坛 | 博客 | 曝光台 | 中广演播厅 | 广播风景线 | 中广人物 | 特别推荐 | 新闻和报纸摘要 | 中国民歌榜 |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
广播频率: 中国之声 | 经济之声 | 音乐之声 | 都市之声 | 中华之声 | 神州之声 | 华夏之声 | 民族之声 | 文艺之声 银河台: 娱乐 | 精品推荐 | 独家访谈 | 银河盟友 | 往期回顾
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对外开放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持续增长
·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目标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100%覆盖内蒙古农牧民
·内蒙古辉煌60年:“马背小学”的变迁
·内蒙古自治区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好中求快
·内蒙古辉煌60年:勒勒车道上走出的经济腾飞
·腾飞内蒙古:用科学发展理念书写伟大时代
·呼和浩特市评选出“新八景”
·内蒙古成为国内外人才建功立业大舞台
图解内蒙古 更多...
新建乌兰恰特大剧院
国际会展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历史大事件
内蒙古实现粮食完全自给有余
中广网    2007-08-0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1992年1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会议宣布,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使内蒙古已经摆脱了历史上缺粮的困境,1992年粮食总产量第一次突破百亿公斤大关,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199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5个粮食丰收年。经营种植业只有近百年历史的内蒙古,农业生产能够连续5年稳定发展,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总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内蒙古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积极增加农业投入和依靠现代科技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农业综合开发,是这一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内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冶金以及化工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实施重点开发,陆续在内蒙古建起了一大批能源、钢铁、化工等工业项目。但是由于吃粮一直不能自给,每年国家要千里调运10亿公斤左右的粮食支援内蒙古,缺粮制约着自治区工业生产的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认识到,一定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解决粮食问题,以保证自治区整体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

    198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在“八五”末期实现全区粮食自给有余。此后,各级政府纷纷增加对农业开发的投入,建设高效优质农业综合开发区。从1989年到1991年,全区农业投资达5.3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50多万亩,造林28万亩,新建了一大批田、林、路、沟、渠五配套的优质农业工程,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6亿多公斤。

    大力依靠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是内蒙古农业开发的一大特点。全区每年平均有190万人次的农牧民接受各种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农牧民从科技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地膜覆盖、良种化、旱作技术、规范化栽培等新技术已经被广大农牧民所接受。针对内蒙古地区干旱少雨的特点,各级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改造中低产田的重点,打机电井、开挖渠道,使全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00万亩。

    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为内蒙古的农业发展积累了后劲,一批粮油肉菜商品基地迅速崛起。全区建成商品粮基地23个旗县、117个乡镇,粮食总产量占全区商品粮的75%,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小麦、水稻产量占到粮食总产的64.41%。

来源:新华网    责编:马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