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赤峰7月29日消息(记者刘晓祺)用耳朵聆听文物背后故事、用眼睛饱览中华文化瑰宝。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历史遗产的“投影机”,也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见证着过往、储存着记忆、守护着时光。

内蒙古赤峰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赤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馆内现有馆藏文物80000余件(组),包括一级文物133件(组),二级文物381件(组),三级文物876件(组),其中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秦代铁权、辽三彩鸳鸯壶、元墓壁画、清代金字《甘珠尔经》等文物都属馆藏精品,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红山玉龙”复制品(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从红山文化的晨曦中醒来,见证了青铜时代的辉煌,领略了契丹民族的豪迈,再到元明清的繁华烟云。每一件展品,都是时间的低语,讲述着赤峰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传奇。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文化的温度。红山玉龙,身姿蜿蜒,形态生动,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周身光洁,仿佛刚从远古的晨雾中苏醒。红山玉龙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赤峰也因此有了“中华玉龙之乡”的美誉。无论是精美的陶器、神秘的玉器,还是威严的青铜器、绚丽的壁画,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赤峰博物馆馆区副馆长王迪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华韵》和《和同一家》是赤峰博物馆的四个展厅展示了赤峰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文化以及元明清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近年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看展式社交’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年轻人通过参观博物馆、分享展览照片和心得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也能得以传承下去,更能感受到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赤峰博物馆馆区副馆长王迪告诉记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博物馆最戳人心弦的便是你望着它的时候还隔着时光和历史的长河。它们来自泥土,是历史,是文化,是情感,更是传承。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