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1:34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1:34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呼和浩特7月4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 实习生王吉儿)七月的内蒙古天蓝草绿,美丽的土默川平原瓜果飘香。时值草原最美的季节,也是内蒙古“三夏”开启之时,呼和浩特市粮食蔬菜主产区土默特左旗乡间田野,一派迎接夏收的热闹场景。

明地西瓜即将上市(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地处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金三角”腹地的土默特左旗被誉为内蒙古革命的发祥地、“红色摇篮”。

该旗位于土默川平原,是典型的农业旗县,耕地面积174万亩。各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4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70万吨以上。

眼下,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4500亩地标西瓜和香瓜迎来了采摘期。白庙子镇在黄河北岸,呼和浩特市西南。这里日照充足,空气适宜。生长出的香瓜、西瓜香甜薄脆、汁液饱满,备受市区消费者认可,成为呼和浩特市近郊知名地标瓜果。

走进新圪太村土默特左旗富国兴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处冷库,浓郁的瓜香扑鼻而来。

在冷库里记者看到,上百平方米的库房摆放了刚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新鲜瓜果。

与市面上体形硕大、瓜皮肥厚的西瓜相比,这里的瓜个个圆润小巧。据介绍,该品种为黄瓤凤梨瓜,瓜瓤沙甜,瓜皮薄脆。

冷库里摆放着的新鲜瓜果(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我们的瓜苗采用红糖水、氨基酸发酵原料及绿色农家肥浇灌,是完完全全的绿色食品。”谈及瓜的品质和口感,土默特左旗富国兴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索建国透露了其中缘由。他表示,当地农田属于沙土地,通风透气,积累糖分,产出的瓜口感香甜独特。

今年,该合作社种植的西瓜小凤梨、金钻、麒麟三个品种每斤售价五元,且供不应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二茬采摘。这些新鲜瓜还在地头就被各大商超、企业提前订购。还有慕名而来的电商主播在地头带货直播,将瓜“云”销各地。

索建国是新圪太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周边有名的新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一名土默川平原长大的“70后”,他有着活泛灵光的头脑和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农民精神。

富国兴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索建国介绍香瓜品相(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见多识广的他不想像父辈那样每天在几亩地里刨食,仅仅满足于一家人的温暖问题。

“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气候,只有农业产业化才有农民新未来。”索建国所言的种植模式是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另一方面就是走集中连片和选用高附加值的农业品种,打造自己的绿色农产品品牌。

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索建国创办了土左旗富国兴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从村民手里租赁土地,搞集中连片温室大棚种植。

从起初几百亩到现在上千亩,从最先只种贝贝南瓜,到引进新品种,索建国利用大棚反季节种植、集约型轮茬高产经济作物实现种植模式的提档升级。

几年来,富国兴民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农业政策,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测土配方,肥水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方法。实行科技引领,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多种作物种植、家畜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目前,该合作社种植基地共辐射六个村,总面积13000亩。其中种植玉米12300多亩,贝贝南瓜300 多亩,西瓜350多亩。

在该村,村民享受到了土地流转的“红利”,还被农业合作社招募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日均收入一百多元。

索建国坦言,让农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父老乡亲生活有盼头,兜里有底气,说话能硬气才是农业合作社要努力的方向。

提及这几年的生活,新圪太村的赵金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朴实的她说不出太多华丽话语,一句“做农民踏实,生活安逸”足以证明她对田园生活的感受。

吉亚图村位于白庙子镇南15公里处,属土默川平原腹地。走进村里,满眼的玉米田掩映了乡间小道。在微风吹拂下,齐腰高的玉米如绿波涌动。

在一个香瓜种植的大棚口,人们在忙着分拣、打包刚刚采摘的香瓜。

享受香瓜采摘的喜悦(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吉亚图村党支部书记张宝恒告诉记者,该村现有耕地种植面积3120亩,2400亩承包租赁给正大公司种植甜糯玉米,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

村合作社将整合出的60余亩土地改为试验田,种植西瓜、香瓜、红薯等高附加值农作物。在13个瓜果大棚中,“吊瓜大棚”格外惹眼。

“大多香瓜和西瓜都是趴在地上,我们的瓜是悬挂在半空中的。”对于架上一个个长势喜人的吊瓜,张书记喜出望外。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了半辈子农民,香瓜和西瓜也可以像黄瓜一样上架。

令他欣慰的是吊瓜产量比普通地上瓜高出一倍多,亩产达4000斤。该合作社13个大棚已采摘西瓜香瓜两万多斤,每斤售价达5元。目前看来,今年夏季瓜果已是丰收在望。

四年前,姜晓明被委任为吉亚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的梦想是要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姜晓明告诉记者,别看只是60亩示范田,却科技感满满。

科技大棚里的“吊瓜”(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该合作社大棚内的设备采用无人施工的“智能操作系统”,包括节水喷灌滴灌、智能测土配肥装置、卷帘门自动收放、室内温度调节排气……

“通过一部手机,可以远程监控所有操作设备程序,我们努力创建一个现代智能化田园样板。”据姜晓明介绍,该村凭借良好的近郊优势,正在实施亲青游乐采摘园,打造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在土默川平原人的记忆里,麦子是解决温饱的主要农作物。而如今,低产的小麦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替代。不过,那淡淡的麦香总能勾起人们对种麦、收麦、割麦、打场岁月的温暖怀念。

在呼市白庙子镇本滩村400亩的小麦田里,微微泛黄的小麦摇动着沉甸甸的麦穗。这几天,小麦灌浆,麦芒初现。

“再过二十来天,这400亩小麦就可以收割了。”本滩村党支部书记姚红卫提前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小麦即将迎来收割期(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在土默川平原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原野上,乡村振兴的力量持续激发着农业生产平稳提质,见行见效。

土默特左旗农牧局副局长赵朝鲁告诉记者,作为呼和浩特市的农业大旗,土默特左旗在首府粮食“二十连丰”的优异成绩中,粮食产量、增速、贡献率3项指标均在全市排名第一。

“稳住农业基本盘,丰富群众菜篮子,守好市民米袋子,做到季季有采摘,果蔬不间断。”这是粮食大旗土默特左旗为人民大众作出的贴心承诺。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