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向沙窝子要“效益”,二十多年来,乌力吉秉承着“让荒漠变绿洲”的信念,持续在沙漠中创造治沙奇迹。春暖花开,站在曾经的沙海里,微风拂来芳草清新。

牧民乌力吉持续在沙漠中创造治沙奇迹(刘亚辉 摄)

今年已经八十岁的乌力吉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牧民,曾担任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26年。半辈子以来一直扎根在这里,日复一日开展“治沙奇迹”。

沙窝子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趴在沙窝子里的每一个身影,是眼镜背后深深的双眸,逐渐佝偻的后脊,压不垮的还是他治沙的心。从1997年开始,乌力吉就带着家人开始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为了把改善生态的理想落到实处,乌力吉从书本、电视节目上以及向周边的嘎查、旗县学习治沙经验,然后整理材料,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同时结合自家草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牛粪在移动的沙梁上制作沙障,又在沙坑周围分段埋下枯树枝和牲畜粪,并在土层表面适当浇水,加快枯树枝和牲畜粪便腐烂分解、形成肥料,为种植固沙植物提供条件。粪便成了拱卫草场的屏障,减缓了荒漠的移动速度,固沙植物成活率上来了,乌力吉“牛粪治沙”成了当地的佳话。

为荒漠“添绿”为草原“植发”(布仁巴雅尔 摄)

根据多年的治沙经验,乌力吉将所有探究过适合在沙窝地带种植的草类编撰成了书籍,每一种植被、每一片土地事无巨细地被记录在册,对于乌力吉来说,这是此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些年来,老人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植物成活率低他就寻找原因重新种植,就这样身体力行,积累经验,提高成活率,经过26年的努力,他先后种植树苗10余万棵,使自家6159亩草场中1000亩严重沙化地段完全得到恢复,近3000亩的草牧场重新披上绿装。他从孤身一人到带动三代人甚至影响更多人,修复草原,治沙植绿,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诠释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昔日的沙漠很快就能转变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为沙漠绿洲中的一道生动绿色屏障,为可持续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虽然治沙过程困难重重,但乌力吉从未想过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干劲十足。没有治沙经验的他,前期培育成活率并不是很高,于是他顶着满天飞舞的黄沙,从早到晚爬山坡研究育苗方法,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育苗结果逐渐成功。乌力吉将所有探究过适合在沙窝地带种植的草类编撰成了书籍《苏尼特草原部分牧草资源及牲畜的有机结合》,每一种植被、每一片土地事无巨细地被记录在册,详细记载了多年来的治沙经验、科学畜牧业养殖等内容,对于乌力吉来说,这是此生最宝贵的财富。他将秉承公益坚守,凝聚专业力量,为践行低碳环保和生态保护及修复注入更多活力。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儿时记忆,都与黄沙为伴,“吃饭嘴里都是沙,没有不落沙子的地方”。而面对困境,总有人挺身而出。受乌力吉影响,他两个儿子和孙子们如今也踏上了治沙种树之路。几年的实践,从荒山秃林到树木成林,生态修复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乌力吉全家人得到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福利,保护好草场,认认真真种好“善意”大树,为荒漠“添绿”,为草原“植发”。

“防沙治沙,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为这个地球穿上绿装,做一点贡献,也是尽我一点微薄之力。给后代不能都留成钱,给后代留成对社会、对家庭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乌力吉老人笑着谈。多年来,乌力吉荣获苏尼特右旗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称号;曾荣获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双带”优秀共产党员、文史资料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荣登“锡林郭勒盟好人榜”,近日,乌力吉还荣获“内蒙古好人”荣誉称号。

2013年,乌力吉通过记载乌日根高勒嘎查过去60年的发展和变化,出版了蒙古语书籍《心中永恒的60年》。2019年,他又创作了《我美丽的乌日根高勒》蒙语歌曲,被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定为嘎查歌曲。

沙地里有了绿色,而老人的头发也有了白色,乌力吉只是草原大地上防沙治沙中的一员,像他一样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都可以像赵志平一样,默默行动,坚持行动,为社会、国家作出贡献,平凡亦能造就闪光,在他们的心中都坚定谱写着那一曲曲锲而不舍的“播绿赞歌”。(刘亚辉 布仁巴雅尔)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