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演播厅 | 图片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解内蒙古 | 党的阳光下 | 跨越六十年 | 内蒙古概况 | 北国往事 | 历史大事件
中广演播厅 更多...
重要新闻
跨越六十年 更多...
·弘扬"阿拉善精神" 阿拉善盟续写新的辉煌
·民族自治革命的摇篮:红城今日正当红
·《瞭望新闻周刊》:北中国隆起经济新高地
·“草原钢城”努力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留创园
·内蒙古60年: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风吹草低醉游人―内蒙古自治区壮大旅游经济纪实
·内蒙古草原首府的“黄金海岸”
·内蒙古自治区 走向繁荣富裕的60年
·半月谈:内蒙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启示
图解内蒙古 更多...
毛主席接见青年团代表
邓小平同志视察坐落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跨越六十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水利成就综述
中广网    2007-08-1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饮水解困 民心工程保障民生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这也造成了全自治区许多地方农村和牧区人口的饮水困难。

    对于广大的农牧民来说,2000年国家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无疑是他们的“甘霖”和“及时雨”。从这一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在95个旗(县、区)中建设饮水解困工程,老百姓们告别缺水历史,享受接水进瓮、舀水进锅、压水饮畜的生活。

    包头市达茂旗查干淖尔苏木开令河嘎查位于达茂旗北部,这里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匮乏。2001年前,全嘎查仅有一眼水量不大的饮水井,而且含氟量高、水质差。牧民们起早贪黑为水奔波,缺水严重时,一些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都要被迫停止。

    2001年春天,开令河嘎查饮水解困工程被列为达茂旗饮水解困的“民心工程”。紧接着,草原打井队开进来了,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驻进来了。盼望已久的牧民们奔走相告,兴高采烈。嘎查的壮劳力扛着铁锹出来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争先恐后竞相出工。施工人员克服了岩层和冻土层给施工带来的困难,仅用46天的时间,就打成了一口120米的深井。当2400多米长的管道进村人户、清冽的自来水流进45户牧民家的时候,全嘎查沸腾了……

    在内蒙古自治区,像开令河嘎查这样甩掉了贫水穷帽子的地方还有很多。全自治区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分散到集中,农村牧区供水工作也经历了从大规模建设供水基本井到建设饮水工程的历程。“十五”期间,国家启动的饮水解困工程,共下达内蒙古建设资金16.56亿元。截至2006年底,全自治区共建成各类饮水水源工程1.679万处,改善和提高了19 个旗县所在地的供水状况,全自治区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 %,解决了68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水保治理 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同时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生态与环境,不仅关系着全自治区千万各族人民的福祉,而且关系到首都北京、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内蒙古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治区人民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水土流失治理,先后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家八片重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二期项目、水土保持生态重点建设、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黄土高原砒砂岩地区沙棘治理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多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近几年,在水力、风力复合侵蚀区,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恢复保护等工程,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风蚀沙化得到有效遏制。全区已有60多个旗县实行了封山禁牧。截至2006年年底,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区面积9.5万多平方公里。

    “十五”期间,全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完成投资13.9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7.7倍。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使治理规模逐年扩大,建成了一大批标准高、质量好、效益显著的精品示范工程,形成了许多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治理模式。全区有7个旗县(市、区)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水土保持“十百千”工程示范县,35条小流域被命名为示范小流域。2006年,有3条小流域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

    从呼伦贝尔到锡林郭勒,再到鄂尔多斯,夏日的艳阳下,满目葱绿,时不时可见用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网围栏,草原上的草正在复苏。

    察右后旗石门口乡脑包图小流域,抓住被列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的机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万亩,生态环境出现喜人景象。如今,沟道里栽植的小美旱杨长势喜人,坡面上的柠条、山杏有 1 米多高,草木樨、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一派茂盛,有的沙棘已经挂果。

    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当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翻动着记载内蒙古水利发展60年的史料,一位把大半辈子都献给水利事业的老专家情不自禁地说:“从自治区成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建设,这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建设日新月异,为内蒙古发展铸就了辉煌。”

[1] [2]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编:马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