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48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48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呼伦贝尔4月8日消息 四月的江南早已莺飞草长,而地处北疆的“中国冷极”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却依然在冬与春的交接中“缠绵”。北国的报春使者——河岸边的红毛柳,正舒展着赤红的枝条,与未消的冰河、初融的积雪交织成一幅“冰火相拥”的奇景。这片零下58℃曾创中国最低温纪录的土地,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叩响春天的大门?走进根河,探寻“冷极春醒”背后的生态密码。

根河市河流两岸的红毛柳(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制图)

在根河南岸,成片的红毛柳(学名钻天柳)如同跳动的火焰,成为北疆第一抹春色。“红毛柳是河流的‘天然堤坝’。”根河市林业和草原局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烨指向地图解释道。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红毛柳发达的根系能牢牢锁住水土,其冬红夏绿的变色特性更成为生态监测的“活指标”。在气候严寒的根河,红毛柳的泛红比其他地区足足晚了一个月,却也因此造就了“雪映红柳”的独特景观。

航拍根河市分布的红毛柳(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制图)

“这里的春天总在‘追赶’季节。”张烨用一组对比勾勒出“冷极春意”:当南方杜鹃凋谢时,根河的兴安杜鹃才刚绽花蕾;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当地植物返青时间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晚15天。为守护这份“迟到的生机”,根河建立起覆盖森林、湿地的立体监测网络——从人工记录红毛柳返青率,到红外相机追踪驯鹿迁徙;从物候日历预警极寒灾害,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为冻伤猞猁搭建“临时ICU”……科技与人性化措施交织,让脆弱生态在-50℃严寒中仍葆有韧性。

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冰层裂响声中,天鹅群掠过正在“苏醒”的苔原。这座“中国冷极湿地天然博物馆”,见证了根河人书写“两山”理念的北疆实践:2024年,根河承担11万亩退化林修复任务,占当地工程计划的44%;联合森林公安成立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对受伤的野生动物及时救助并提供临时庇护所。极寒不再是发展的桎梏,反而淬炼出“寒地生态修复”“极小种群保护”等创新模式。

当最后一抹残雪渗入黑土地,红毛柳的枝条已萌出新绿。在这片年平均无霜期仅70天的土地上,春天或许来得慢一步,但每一株破冰而出的生命,都在诉说着“冷极”守护者的热忱。

记者:李春雪

视频:林波 王永杰 吴少卿

鸣谢:根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