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兴安4月4日消息 细雨纷飞的清明时节,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街的一间工作室里,51岁的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冰鑫正俯身案前。陶刀在湿润的黄土间游走,戍边战士的衣襟渐渐凝出塞外风霜,乡村教师的眼镜框住了三尺讲台的星光。这已是他与泥土对话的第30个春秋,144尊感动中国人物泥塑在这里诞生,成为新时代的“纪念丰碑”。
1997年,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成归来的王冰鑫,做出一个令亲友愕然的决定:辞去稳定工作,全心投入泥塑创作。“泥巴会呼吸,有筋骨,能替时代记住不该被遗忘的面孔。”谈及初心,王师傅目光灼灼。
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冰鑫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央广网发 王佑凯 摄)
创作袁隆平院士的泥塑时,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三天,捏碎二十多团稻穗泥胚,最终让每粒“泥土稻谷”垂成思念的弧度。这尊带着手心温度的作品,如今静静伫立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成为比文字更鲜活的纪念。
走进王师傅的工作室,时光仿佛被黄土凝固。每件作品背后,都是数十次推翻重来的坚持。“泥塑不是简单的临摹,要读懂人物眼里的光。”王冰鑫说。
王冰鑫正在制作袁隆平院士的泥塑作品(央广网发 董立平 摄)
没了固定收入,这份坚守曾让家人揪心,但看到他把“感动中国”人物形象变成可触摸的丰碑,身边的人渐渐理解了他的执念。2019年,《丰碑》系列亮相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粗粝质朴的黄土雕塑在3D打印作品中显得格外厚重,引得参观者久久驻足。
清明前夕,当地中学的孩子们围在王师傅带来的泥塑前,指尖轻触王继才夫妇守岛三十载风吹日晒的皱纹。在当地文旅部门支持下,这些凝固着民族记忆的泥塑已走进12所中小学、8个社区展馆。
细雨浸润着春泥,工作室里陶刀沙沙作响。王冰鑫正把新收集的英模故事揉进湿润的黄土,如同先人清明培土祭扫。这方寸之间的抟土塑魂,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李春雪
摄制:王佑凯 董立平 王鹏
鸣谢: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 2025-04-11 13:57:11
- 2025-04-11 14:41:28
- 2025-04-11 09:13:00
- 2025-04-11 11:32:24
- 2025-04-11 07:03:20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