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3月28日消息(记者刘一晨)在第三十六届农博会上,正上演着现实版“钢铁侠”与“田保姆”的奇妙碰撞。从会数牛的AI摄像头到能预知天气的智能管家,这场展会正用科技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
电子狗上岗:灾害理赔告别“人肉测量”
机器狗灵活活动(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在农业保险展区,参展商王岩正向观众演示一款四足机器人:“2024年中下旬开始,这款电子狗改变了传统理赔模式。”他解释道,过去查勘员需徒步丈量受灾农田,而电子狗能深入暴雨、冰雹等恶劣环境,精准获取受灾面积与程度数据。“它就像个全天候侦察兵,既降低人员风险,又能让农户更快拿到准确理赔。”现场模拟演示中,电子狗灵活地前进后退,实时传回的高清影像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并且呈现了记录的相关数据。
机器狗的实时反馈画面(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牛脸识别:每头牛都有“电子身份证”
每头牛都有“电子身份证”(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科技展板上显示的一张图片显示着一个农户家其中一头牛的关键信息。通过介绍,记者了解到,系统通过摄像头扫描牛脸,瞬间显示个体身高、体重等信息。“这相当于给每头牛办了专属身份证,再也不用担心混群。”参展商王岩介绍,当牛只发生意外时,系统储存的个体数据可辅助快速理赔,资产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现场体验的牧民笑道:“以后找牛不用满草原跑,刷个脸就行!”
AI保姆管浇水:庄稼喝上“定制套餐”
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展区里,一块动态大屏实时跳动着气象数据与土壤湿度指标。参展商武荣盛指着屏幕介绍:“我们的系统能预测未来10天灌溉量,通过天上监测天气变化、地下检测土壤墒情,自动计算最佳浇水时机和水量。”这项技术已在全国14省推广242万亩,建立示范基地184个,实现全年每亩均节水90立方米、节电120度。据介绍,突泉示范区更创下亩增产400斤、减支增收416元的成绩。
突泉县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除草机器人:农田里的“钢铁园丁”
室外展场上,一台蓝黑相间的智能除草机器人正在“大显身手”。参展商兰雨强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全国首家自主研发的大田除草机器人,AI摄像头能精准识别作物苗,12小时可清理1000亩地杂草。”机器人配备的智能农具绕过青苗精准铲草,既避免化学除草剂污染,又为有机农业提供新选择。围观农户感慨:“这‘铁家伙’干活比人仔细,还不用吃饭休息!”
科技与农业的“双向奔赴”
本届农博会上,智慧科技不再只是概念展示。电子狗投入灾害理赔,智能灌溉系统已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除草机器人的高效介入。这些“会思考”的农机装备,正悄然改变着“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模式,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
- 2025-03-31 12:56:40
- 2025-03-31 11:12:07
- 2025-03-31 09:35:45
- 2025-03-31 09:13:34
- 2025-03-31 09:07:42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