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阿拉善1月10日消息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除了奔腾的骏马、悠扬的牧歌,还流传着一项充满智慧与历史底蕴的传统游戏——蒙古族象棋。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文化情怀,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蒙古族象棋, 蒙古语称“沙塔拉”或“喜塔尔”是流传在蒙古族地区的一种博弈游戏,大约在13世纪开始传入蒙古草原,它融入了马背民族的智慧和文化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蒙古象棋。迄今为止蒙古象棋已有3500年的历史!2008年,蒙古族象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象棋(央广网发 阿拉善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蒙古族棋盘由横纵各8条线交叉组成64个格子,与国际象棋的棋盘布局相似,但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象棋的棋盘由纵向和横向各8行共计64格组成,无河界,满盘可行。蒙古象棋的棋子包括诺颜(首领)、波日斯(威力巨大的将军)、杭盖(车)、帽日(马)、特莫(骆驼)、厚乌(兵)共计32个棋子。

蒙古象棋是集民族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竞技性、大众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娱乐活动,简单易学,人人皆宜。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对弈。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为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下蒙古象棋有很多益处,不仅可以开发智力,还能提高思维、推算能力和意志力。”蒙古象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那日来说。

那日来观看两个青少年正在棋盘上对弈(央广网发 阿拉善左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年来,蒙古象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那日来致力于蒙古象棋的传承保护工作,组织成立阿拉善盟蒙古象棋协会,常态化开展蒙古象棋公益培训、举办青少年蒙古象棋比赛。“我从90年代末就开始教授学员,到目前为止教授了2000多名学员,希望广大青少年在了解多彩非遗中,传承中华优秀古老的传统文化,根植爱国情怀。”蒙古象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那日来说。

监制:朱日岭

策划:田凤元

记者:刘一晨

素材来源:阿拉善左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晓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