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9月25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 实习记者邸寒宇)一个双肩包、一部手机、一台照相机、一个笔记本,这是高晓梅行走长城的“标配”。

每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她不在长城,就是在去往长城的路上。

她叫高晓梅,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见到她时,她正在整理长城研究成果书籍《古塞遗踪》的文稿大样。她期待这部由区内外众多文化名人合著的长城文化研究成果能尽快出版,这是内蒙古学者研究长城文化的成果,也是对她和家人行走长城、守护长城最好的慰藉。

三代人接力守护长城,长城脚下是故乡

“我的家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长城脚下,一出门就能看到有烽火台。儿时和村里的孩子们每天在村边的土墩子上爬上爬下。”直到1977年的一天,父亲从给哥哥订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写的关于万里长城的文章,才知道他们放牛放羊时爬上爬下的台墩子就是烽火台。

高晓梅说,小时候经常听老乡们说要到边墙上去种地,其实,这个边墙就是长城的墙体。从此,他们对村子里的烽火台产生了满满的好奇。

高晓梅在清水河县长城脚下的村子里调研(央广网发 宋澎涛 摄)

“父亲曾经告诉我,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工程奇迹,是需要保护的。”高晓梅说,这句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儿时的她就跟随父亲一起行走长城,考察长城。

“在县广播站工作的父亲经常下乡采访,每到寒暑假,每次下乡要带着我行走清水河县境内所有长城分布地段,了解长城,听乡亲们讲述长城的故事和传说,从县志及为数不多的资料里查找相关历史。”高晓梅说,二十世纪80年代,家里并不宽裕,父亲为了自费徒步考察长城,卖掉了自家住的窑洞,才凑够钱买了台海鸥相机。

长城区域地势险要偏远,交通不便,只能步行过去。经常早上去,晚上回来。没有干粮,就饿着肚子,耐着饥渴。为了节省经费,他们经常在老乡家里借宿。

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是内蒙古区域内明长城最集中、最辉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不仅有石砌和砖包,长城沿线还有敌楼、烽火台、马面马市、交易市场、边堡、墙体,形成了形态多样的长城所在地。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许家湾明长城 (央广网发 高晓梅 摄)

高晓梅表示,行走长城古堡,宣传长城文化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付出实际行动。父亲几十年如一日,走遍了清水河境内的所有长城。之后还去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甘肃、宁夏等地的长城沿线。

从考察调研到科普宣传,高晓梅和父亲高旺撰写了大量考察长城的宝贵素材,用镜头记录长城现状、发展变迁和长城守护者,倾其一生致力于长城保护事业。高晓梅说,他和父亲毕生的使命就是向人们科普长城知识,研究长城文化,唤起人人保护长城的意识。

内蒙古是北方长城的重要所在地。从春秋战国的燕、赵、秦到汉朝、北齐、隋、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都有修建,内蒙古境内的长城从东北大兴安岭一直延续到西部的阿拉善左旗,总里程7570千米,占全国总长度的三分之一。

父亲去世后,高晓梅延续父亲的遗志,继续记录长城,科普长城,宣传长城保护,就连上学的儿子也加入到长城科普宣传的队伍,让自己的长城保护事业有了传承人。

其实,在内蒙古大地,活跃着一大批像高晓梅一样的长城守护者。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部门的牵头下,各地因地制宜成立的长城保护队,东北有马背文物保护队,西部有阿拉善骆驼保护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长城,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脚下的战国赵长城遗址石碑(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古今互鉴,长城激发乡村旅游新动能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西乌素图村,至今保留着一段战国时期赵北长城。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随高晓梅和她的儿子王东麟行走在大青山南麓的长城遗址边上。此行,是特意来看看父亲曾牵头立下的那块长城遗址碑是否安好。

“碑的主体依旧完好,只是前几年碑首让人破坏了。”站在那块两米多高的汉白玉赵长城遗址的石碑前,高晓梅有些惋惜地说。

西乌素图村的战国赵北长城是距离呼市市区最近的一段长城,北依连绵巍峨的大青山,南临400年历史的乌素图召,再往南就是高楼林立的呼和浩特城区。

沿着长城遗址向西望去,隐约能够看到若隐若现的长城轮廓。近年来,长城脚下的乌素图村已成为市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人们来这里不仅感受呼和浩特厚重的召庙文化,还能探寻战国赵北长城的悠远历史。

大青山脚下的战国赵长城装上了防护栏(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长城从历史长河中蜿蜒而来,见证了时代更迭,岁月沧桑,也见证了边疆地区经济繁荣与边市交流,演绎了一曲曲民族融合发展的恢弘长歌。

长城脚下是故乡。今日之长城两边,边疆安宁、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在高晓梅的家乡清水河县,乡村振兴让长城脚下的古村落日新月异。

曾经,鸡鸣两省、狗吠三市的老牛湾村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这里偏远闭塞,交通不便,老百姓外出要么步行,要么赶着驴车。即便有黄河船运,依靠纤夫拉运货物来回需要数月时间。

清水河县长城脚下的老牛湾风景如画(央广网实习记者 陈紫琦 摄)

而如今,凭借黄河大峡谷天堑的老牛湾已荣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了享誉晋陕蒙周边的热门旅游打卡地。观壮美长城,住窑洞人家,看渡口风光,品农家美食,赏非遗文化……长城脚下的乡亲们经营着农家乐,开起了观光船,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文游钱”,成为旅游产业链上的新农民。

内蒙古长城沿线地区紧抓文旅发展机遇,积极发掘自身优势,既让更多民众接触长城、感受长城文化魅力,又带动长城沿线百姓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的明长城小元峁段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现存明长城资源中最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一段。全长155.29公里长城沿线有烽火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保存较好的城堡5座,墩台林立,烽燧炬列,基本保留昔日历史风貌。 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在这段长城脚下,总投资1.37亿元的好汉山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即将投入运营。该长城文化主题公园内,窑洞民宿、特色餐饮、长城文化博物馆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

高晓梅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后再去小元峁明长城,就再也不用借宿在长城附近的老乡家里了。”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