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赤峰4月15日消息(记者田凤元)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赤峰市正以“全链思维”重构农牧业发展逻辑。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命题下,这座蒙东城市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集群裂变、品牌价值升级战略,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跃迁。

藤蔓上,红彤彤的“赤峰番茄”颗颗饱满(央广网发 赤峰市委网信办供图)

“到2025年,赤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突破835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剑指2万元大关。”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孙志强描绘的蓝图背后,是系统化的战略布局: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培育超1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同步构建“6+7”特色产业矩阵——小米、荞麦等6大特色功能区与肉牛、绒毛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协同发力。这种“功能区筑基、产业链增值”的发展模式,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中,赤峰农牧业产业化驶入快车道。全市统筹548亿元涉农资金,铺开235个重点项目,形成覆盖种养、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投资图谱。六大攻坚方向清晰勾勒出突围路径:通过优化“环中心城区乡村振兴产业带”空间布局,强化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创新“区域公用品牌+地标产品”双轮驱动模式,以项目建设与绿色技术革新打通产业堵点。这种“靶向投入+精准破题”的组合拳,让每寸土地都迸发出现代农业的澎湃动能。

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纵横有序,熠熠生辉(央广网发 赤峰市委网信办供图)

近年来,“赤峰番茄”“赤峰荞麦”“昭乌达牛羊肉”等好产品加速“出圈”,以“赤诚峰味”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牧业规模持续扩张、质量持续提升。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赤峰的农牧业产业化实践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当548亿元投入转化为235个具体项目,当“6+7”产业矩阵对接全国大市场,这座城市的探索证明:通过全产业链价值重构、科技品牌双轮驱动,传统农牧业完全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在现代化转型中培育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