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1:36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1:36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鄂尔多斯4月10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刘一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一位手持绣针的匠人正以指尖的温度守护着传统技艺的脉络。年逾七旬的赵贵明,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撴花”的代表性传承人,用四十余载光阴将粗犷的毛线与细腻的匠心交织,绣出了一幅非遗传承的锦绣画卷。

赵贵明的墩绣作品(央广网发 王锴 摄)

走进赵贵明的工作室,五彩丝线在麻布上跃动,针脚细密如织,一幅幅色泽浓郁、纹样古朴的墩绣作品透着草原文化的厚重。这种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刺绣技艺,以立体饱满的“墩”状针法著称,过去多用于服饰与生活用品的装饰。赵贵明从父辈手中接过绣针后,不仅完整复刻了平针绣、盘金绣等古法技艺,更创新融入山水花鸟与现代审美元素,让古老工艺焕发新生。

赵贵明的墩绣作品(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制)

非遗传承贵在“传”字。赵贵明开设公益传习所,培养出30余名弟子,其中不乏“90后”年轻绣娘。他还走进校园开设非遗课堂,用憨态可掬的生肖墩绣挂件点燃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赵贵明教授弟子墩绣技艺(央广网发 王锴 摄)

一针一线绣匠心,非遗传承绽芳华。“离开墩绣就感觉失去了什么,坚守这门技艺是我余生最大的心愿。”捻着相伴半生的绣针,赵贵明望向工作室墙上未完成的绣稿,针线起落间,非遗的薪火正随马蹄声传向远方。

素材支持:王锴 张悦 王璐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