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穿透薄膜,洒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镇自然动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蓝莓大棚里。一簇簇蓝紫色果实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几名农户穿梭在垄间,动作轻快地将成熟的蓝莓采摘入筐。
“4号棚的果子已经上市,剩下的十几座大棚很快能全部种上蓝莓苗,五月底园区40座大棚全面建成后,产量还能翻一番!”技术员李师傅满脸期待,“科技的力量就是大,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提供数据监测,方便改进管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科学精确地把所需营养输送到蓝莓的根系,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产增收。”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杭锦后旗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注重科技的赋能与融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昔日“冬闲田”变为“增收田”。
三道桥镇和平村西甜瓜是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温室大棚套小拱棚”的种植模式让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村民张永林正在甜瓜大棚里侍弄瓜苗,叶片下拇指大小的甜瓜已初显雏形。“棚内温度比室外高出20到30摄氏度,缩短生长周期,每年种两茬瓜果或者蔬菜,收入2万多元,咱这黄土疙瘩里,真能长出金疙瘩。”他笑着直起身,看向棚顶悬挂的温湿度检测仪。
近年来,杭锦后旗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设施农业打破季节桎梏,实现土地四季“生金。”
春潮涌动处,设施农业为育苗产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沙海镇新红村的育苗大棚内人机协作的场景,恰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智慧农业”的微观缩影。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地将育苗盘码放整齐,输送带载着秧盘完成填装营养土、精准播种、覆土的全流程。与此同时,10 余名工人熟练地进行拌基质土、基质装盘、运送育苗盒、种苗摆盘等工作。“日育苗量突破万盘,过去人工播种一天几百盘,现在有了智能育苗设备,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育苗量大幅提升!”新红村返乡创业的刘长永站在生产线旁感慨道。
二道桥镇东方红太阳升田园综合体园区占地5000亩,计划投资3亿元,同时配套4000平方米冷链仓储等设施。已建成的27座大棚内,10000多株冬枣苗嫩芽初绽,在温暖的堡垒里泛着油亮的光泽。“园区致力于构建集智慧农业管理、引黄滴灌示范、集中连片种植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二道桥镇党委书记胡开智站在园区规划图前,眼神充满坚定。“过去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智慧大棚让我们看数据挣钱!”
杭锦后旗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通过示范园区引路,合作社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龙头示范带动、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累计建成设施农业3.74万亩。(徐曼君)
- 2025-04-12 13:25:13
- 2025-04-12 10:15:35
- 2025-04-12 09:39:00
- 2025-04-12 09:13:29
- 2025-04-11 17:07:53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