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1:51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1:51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鄂尔多斯4月5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一家非遗工坊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撖丽俊俯身调整着木制棋盘,25颗棋子在他指间流转。这个曾在记忆中存在的“点油钵儿”游戏,如今已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文创产品。

“地上的10个洞像猪油灯的油钵儿,两人各执25子博弈,先达目标者胜。”撖丽俊在非遗工坊中讲解时,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体验这款黄河流域流传的益智游戏。

撖丽俊演示传统体育游艺类竞技游戏“点油钵儿”的玩法(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制)

这位历史系毕业的传承人深谙解码之道。几年前,撖丽俊将传统游戏从松软土地“移植”至木制棋盘,通过3D建模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使原本随性的民间游戏蜕变为可批量复制的文创产品。在工坊展架上,“点油钵儿”已衍生出家饰摆件、便携棋具等12款产品。

撖丽俊向参观者介绍非遗工坊(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它不仅承载着农耕游牧文明交融的密码,更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的文化瑰宝。”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评价。

200余平米的工坊里,15位传承人正与设计师团队协作创新。钩针编织技艺传承人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时尚饰品,竹柳编艺人使用模块化工具提升效率,彩绘艺术联合高校设计专业重现北疆风情。“我们希望以现代化审美结合传统非遗传承技艺,让每项非遗找到最佳转化形态。”撖丽俊这样形容他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高校智库”铁三角模式。

这种创新生态催生出惊人活力。2024年工坊开发26款新品,研学课程覆盖3000余人次,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开展8场。更难得的是,23位手艺人实现稳定就业,年收入达160余万元。

撖丽俊为爱好者讲解“点油钵儿”玩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参赛就是最好的推广方式。”撖丽俊的工坊里,国家级、自治区级奖状与专利证书引人瞩目。过去几年,他带领团队年均参加20余场文旅活动,将非遗传承融入项目赛事、草原旅游等现代场景。

工坊创新的“菜单式课程”更显智慧。16项平价非遗课程,传承人现场演示,助教同步讲解。蒙古象棋、狼吃羊等传统游戏经规则优化,成为研学爆款。

站在获评市级非遗工坊的新起点,撖丽俊的棋盘已布局更远。筹建“北疆文化创新实验室”,联合高校开展黄河流域传统色彩体系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开发“七旗会盟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让非遗走进Z时代生活。工坊三年规划显示,每年将投入利润的30%用于技艺改良,持续推动15%的营收增长。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