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包头4月1日消息(记者邵玉琴 刘一晨)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一个好的睡眠是维持人们健康生活的有效保证,而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先从枕头开始。
一个枕头演绎的百年匠心故事(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六合枕,一个不同寻常的枕头。从宫廷到民间,从内蒙古到世界,这个漂洋过海的枕头背后究竟珍藏着怎样的“文化芯片”?
传承百年 意蕴悠长
3月28日,记者走进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乔家金街,解锁这个传承百年的“老枕头”——六合枕。
走进店内,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六合枕手工艺品让顾客爱不释手。大的、小的,薄的、厚的,圆形的、长条的……每一件真丝织锦缎面产品背后,凝聚的是匠心,珍藏的是故事。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六合枕承载着温永华和老一辈人的匠心记忆。她的先辈曾在一位官员家中做了8年六合枕,之后将这门技艺传给母亲。
温永华和长辈切磋六合枕缝制技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温永华说,很小时她就拿起了剪刀,拿起了针,不停地缝,不停地剪。她曾把妈妈过年写对联的红纸剪下来一块儿,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样,还把妈妈缝衣服的布剪下来做成小花手绢儿。
20世纪80年代末,温永华跟随母亲学做六合枕,起初只是想给孙子、外甥当作结婚礼物。没想到亲戚朋友看到后,很是喜欢,纷纷讨要,于是她做的枕头也渐渐多了起来。2012年退休后,闲不住的温永华一头扎进了这个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技艺。
2015年,温永华的六合枕制作技艺成功申请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为中华民族枕文化的典范之作,六合枕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年间。据史料记载,六合枕始创于清朝鼎盛时期的票号。当时,供职于日升昌票号的柜台先生郭缙德常年忙碌,其夫人柴氏缝制手艺精巧,为丈夫精心缝制出了通风透气的六孔枕。
六合枕六个面代表东西南北和天地六个方位,六孔代表天地、东西、南北,寓意票号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此后,六合枕便在票号中传开。
六合枕形状各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六合枕外形独特,软硬适中,高低可调。其每个面上都有呈花瓣状的孔,是一款集观赏、实用、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镂空花枕。
近代以来,六合枕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用粗布代替了昂贵的缎面。在广大乡村,农村妇女们用各色粗布做枕面,在红布上绣上老虎等图案当枕顶,做成的粗布六合枕,成为家中一宝。
温永华说,枕芯的制作是六合枕最关键的一步。首先,需要裁剪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底衬,绷上花布,固定位置,并缝合成六个口向外延伸的花芯布套。枕芯决定着枕中六孔位置是否中正、大小是否合适。
在制作六合枕时,除了要缝好枕芯,拼对枕面外,缝制也很重要。据介绍,一个六合枕缝制需要36道缝制工序,缝制2600多针。且针脚大小间距匀称,直如尺标,否则会影响后面拼接缝合。而制作一个完整的六合枕,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六合枕不仅仅是一款可以睡觉的枕头,也承载着美好寓意:孔孔相通,天地人和;路路畅通,汇通天下。
一针一线 匠心扶贫
精美绝伦的六合枕是大众眼里的“高货”“奢饰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品质生活,健康的生活品持续走热。
温永华在书店开展沉浸式展示制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温永华看到了商机,也感受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她决定在包头一个大商场租赁柜台展示六合枕手工艺品。
2014年,时任包头市妇联主席乌云格日乐逛商场时无意间看到该产品,认为这个劳动密集型的项目能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于是帮温永华在包头金街租了工作坊。
“给我们买了绣花机,带我们去外地学习培训,还帮着推销产品。”说起妇联、残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温永华充满感激。她表示,在带领妇女姐妹的创业路上,各级部门给她们搭建了平台、打通了销售渠道。而温永华不仅要传承好这项祖宗留下的枕头工艺,还要带动更多人加入到传统手工坊,让手艺成了她们就业的抓手,增收的门路。
“六合枕不仅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也搭建了一条创业增收的路子。”来自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王静感慨地说。
几年前,清水河县妇联给当地多名赋闲在家的妇女姐妹组织了一次六合枕手工制作培训。邀请包头市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温永华手把手现场教授,王静也在其中。尽管时间短暂,但对于这些从小有着女红基础的妇女姐妹们来说一点就通。
六合枕制作技艺在清水河开展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有着强烈创业意愿的王静成了六合枕的合作伙伴,在清水河县开了首家六合枕工坊,已带动了40多位姐妹一起居家创业。如今的六合枕产业采用流水作业,这些“巧娘”通过居家形式,将自己加工的布片做好后,再交给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直至完全缝制而成。不仅大大节约了加工时间,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针对就业困难及六合枕技艺感兴趣的残疾妇女,温永华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辅导。据包头市东河区妇联介绍,从2015年至今,已组织多种形式走进社区、乡村,对6000多名就业困难妇女进行了六合枕制作技艺培训,其中有868人实现了再就业,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的有1874人。
北疆巾帼创业就业培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得知,六合枕的价格少则百元以上,高则数千元。2024年,温永华六合枕手工坊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万元。
走出塞外 漂洋过海
温永华用一双巧手,让六合枕走出包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8年,一位老邻居去了北京,温永华给她带了两个枕头。没想到无意间被故宫博物院的一位研究员看中,将六合枕邀请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一年,温永华手工缝制的六合枕不仅成为入驻故宫博物院的丝绸产品,同时还在北京的六家高端商场文化主题店进行了展销。就在当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六合枕成了高端定制的伴手礼。
至今,六合枕这个家传百余年的“老枕头”已连续17年走进故宫博物院。为了让六合枕不被“盗版”,她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六合枕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被评为内蒙古礼物、包头伴手礼、东河十大好礼。六合枕多次代表内蒙古参加了深圳、西安等多个全国文博会。
六合枕技艺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2018年,温永华六合枕手工坊被授予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双创”先进集体,她个人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内蒙古民间艺术(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六合枕之所以生命力强劲,就是因为它融合了现代生活理念以及人们对时尚前沿的追求。”为了让六合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温永华还开发出家居、车饰的实用系列产品。有适合家居生活的抱枕、靠枕、垫枕,有小朋友需要的儿童枕,还有适合时尚人群的圆形乾枕及新婚佳人的开心双孔枕等,这些新的设计变化,让六合枕走进更多家庭。
温永华还在设计中加入了民族元素,为六合枕赋予了文化融合的内涵。如今,六合枕已走出国门,被顾客带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沙特等国家,深受外国友人喜爱。
温永华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传播六合枕非遗技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温永华的儿子于鉑告诉记者,今年六合枕工坊将进一步打开线上电商渠道,发挥短视频平台的带货优势。一方面展示这一项传承百年的手工艺,另外,还将为更多内蒙古地标文创产品搭建平台,打好“组合拳”,让内蒙古独具特色的非遗手工文创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 2025-04-04 18:41:03
- 2025-04-04 11:51:34
- 2025-04-04 11:09:47
- 2025-04-04 11:09:47
- 2025-04-04 11:09:47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