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阴山、老牛湾、大兴安岭、乌梁素海、呼伦湖、乌拉盖草原、库布其沙漠……内蒙古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汇集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元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特推出《航瞰内蒙古》系列报道,用镜头记录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全新视角展现祖国北疆亮丽画卷。
央广网乌兰察布3月29日消息 39.6平方公里的湖面碧波连天,赤麻鸭群掠过泛起涟漪的水面,黑鹳在浅滩优雅踱步,远处连绵的针茅草随风起伏,与湛蓝天空下转动的白色风车共同勾勒出塞北高原的生态新景。这里是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曾经的察汗淖尔是被称为“白色伤疤”的盐碱地,如今正以“水丰草茂鸟翩跹”的面貌书写生态逆袭传奇。
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制)
自然馈赠背后,是持续三年的系统治理。商都县创新盐碱地植被修复技术,在湖周种植披碱草、碱蓬等耐盐植物形成1500公顷生态缓冲带,让“下雨流泥、刮风起沙”的盐碱荒滩变身固土锁水的绿色屏障。更令人振奋的是,流域地下水位连续三年逆势回升,累计升幅达82厘米,成为蒙陕冀交界地带生态修复的“水位风向标”。
候鸟在浅滩优雅踱步(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制)
生物多样性“成绩单”同样耀眼。鸟类名录从本底调查的79种跃升至141种,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草原雕等稀有物种接连“打卡”。
各类候鸟在湖面嬉戏(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制)
从“生态痛点”到“绿色名”,察汗淖尔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此刻,成群的天鹅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盐碱地上绽放的蒙古莸随风摇曳,见证着这片土地从苍白到多彩的涅槃重生。
记者:刘晓祺
素材支持:贺晶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