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老年大学,有这样一群热爱京剧的老人,他们以满腔热忱传承着京剧这一“国粹”艺术,让开鲁县老年大学成为了京剧“国粹”的“银发传承站”。

每天上午八点半,开鲁县老年大学的京剧班教室里总是热闹非凡。学员们大多是退休职工,他们在这里重拾生活的激情,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从基础的吹拉弹唱到复杂的唱腔、念白,老人们学得一丝不苟。为了精准把握一段唱腔的韵味或是一个动作的神韵,他们常常反复练习。尽管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可一唱起京剧,那股子精气神儿丝毫不输年轻人。

老年大学京剧班学员在排练(吕志敏 摄)

仲艳鹏是团队里的京胡演奏者之一,也是团队最初的发起人之一。从小听着京剧长大的他,在耳濡目染中对京剧有着特殊的情感。仲艳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京胡的演奏,他不仅向名家学习,还刻苦练习京胡演奏技巧,成为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响当当的“台柱子”,每次登台演出都能赢得满堂喝彩。

“老年大学的京剧班是来自于开鲁双响京剧社,成立于2007年,到现在已经是18个年头了。每年的活动场次都在二十几次左右,京剧专场演出4次到5次,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鲁县老年大学常务校长仲彦鹏说。

京剧进校园专场文艺演出(高冰婵 摄)

京剧班以“唱响民族‘国粹’,奏响时代强音”为宗旨,从最初的3人到现在的27人;从最初只有一个青衣演员、两个琴师到现在的生、旦、净、丑俱全。京剧社的成立不仅让广大的京剧爱好者有了活动的场所,京剧“国粹”艺术的传承也有了阵地。

辛睿玲(左一)正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高默含 摄)

辛睿玲是民主小学的退休教师,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圆自己儿时的京剧梦,没有任何京剧基础的她,凭借着对京剧浓厚的兴趣和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到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学习京胡演奏。

“同样的京胡,我拉出来的声音非常不好听,拉得吱嘎吱嘎响,有时候真想放弃,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对艺术的执着和精益求精,非常耐心地教我,而且还是鼓励式教学。当我可以熟练演奏一个曲子的时候,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的成就感的时候,我也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老年大学京剧社学员辛睿玲说。

一腔一调,皆是热爱的流淌;一招一式,尽显传承的担当。京剧班学员们说,京剧是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于是,他们走社区、进校园,将京剧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成立18年来累计开展下基层演出活动400余场次。

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2018年在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的一场京剧演出,让从小喜欢京剧的该校音乐教师李晓曼眼前一亮,内心深处那份对京剧炽热的情感被彻底点燃。

“我和京剧的结缘,浅层次的缘分是我父母都爱唱京剧,深层次的缘分是咱们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来我们学校进行一个京剧文化的传承传播,我本身也爱唱,所以,我当时就加入了他们的京剧班,利用业余时间就会去京剧班跟着这些叔叔大爷们去学、去唱。”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李晓曼说。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音乐课上,李晓曼从基础的念白、唱腔教起,一句一腔示范,带着学生们走进京剧的世界。她用耐心与热爱,让京剧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赋予传统文化全新活力。

李晓曼正给学生讲解京剧知识(王帅 摄)

“李老师经常教我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唱法和技巧,我都特别喜欢,平常也会主动去了解京剧,然后在唱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国‘国粹’的魅力。”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王欢说。

李晓曼(左一)给学生指导唱腔和动作(胡立忠 摄)

李晓曼表示,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青年教师,她有责任从老一代京剧爱好者手里接过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她也将继续努力,培养更多京剧爱好者,希望校园里也能成立京剧社团,让京剧这一“国粹”在校园落地生根、代代相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吕志敏 毕乐陶 王帅)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