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12月18日消息(记者邵玉琴)12月17日,由内蒙古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呼和浩特博物院共同举办的“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内蒙古长城沿线出土的文物(央广网发 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展览通过400余件精美文物展示长城沿线游牧与农耕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让广大观众真切感受多元融合、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记者了解得知,本次展示的主题分为“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北方民族的交流融合”“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三部分。来自内蒙古347件文物亮相展览。展品包括嵌宝石虎鸟纹金带饰、“单于和亲”瓦当、“至元通行宝钞”纸币等一级文物70余件。
该展览是内蒙古博物院宣传展示长城文化的精品展览。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展,成为内蒙古博物院讲好内蒙古故事、宣传北疆文化的重要展览品牌。后相继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鄂尔多斯博物院、通辽市博物馆等地展出。河北博物院是巡展的第8站。
沉浸式展出(央广网发 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的系统工程,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沿线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汇聚的特殊区域,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与交融,让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多彩风姿。
“内蒙古与河北都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分布区域,长城沿线的考古发现与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会长高晓梅认为,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她表示,参观者可以透过这些精美文物,感受北方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焕发的生命活力,领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同时,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探究中国北方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发展脉络,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