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一座座风机高高耸立,硕大的风轮迎风不息;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熠熠生辉、蔚为壮观。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深能义和风光互补电厂正追“风”逐“日”、呼“风”唤“绿”,源源不断地把风能、光能转换为电能,输送到国家电网。
深能北方(通辽)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升介绍,深能义和风光互补电厂目前已投入运营3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2.5万千瓦扶贫光伏项目,风光场站年设计发电量约7.12亿千瓦时,年纳税款约6000万元。
航拍深能义和风光互补电厂一角(邱琦 摄)
开鲁县风能资源丰富,具有风向稳定、持续时间长、无破坏性风速等特点,属于二类风资源,70米—140米高,平均风速达到7米/秒—7.5米/秒,风功率密度为300瓦/平方米—420瓦/平方米。2010年,开鲁县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开鲁县太阳能属于二类资源区,年总辐射约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
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开鲁县深入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产业和发展优势,切实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开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孙玉国介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目前共有新能源企业16家,新能源装机256万千瓦,其中风电236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40亿千瓦时。
工人在巡检逆变器运行情况(胡建华 摄)
“到‘十四五’期末,全县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50万千瓦,其中风电300万千瓦、光伏50万千瓦。”孙玉国说,依此计算,预计全年发电量可达95亿千瓦时,与同容量燃煤发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380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258.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94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8.5万吨、氮氧化物14.25万吨。大风车、光伏板,成为守护生态北疆蓝天、净土和清新空气的忠诚卫士。
技术员在实时监测风机设备各项数据(胡建华 摄)
乡村振兴,绿电先行,新能源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新动能。
为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要求,开鲁县政府根据扶贫对象数量、分布及光伏发电建设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光伏扶贫建设场址和建设模式,保障1003户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获得稳定收益。
深能北方(通辽)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升介绍说,公司所属凤凰岭扶贫光伏电站是自治区精准扶贫工程项目:“自2018年投运起,扶贫光伏电站每年向开鲁县缴纳帮扶资金约319.5万元,持续帮扶20年。”
航拍深圳能源风电场,风机林立(张启民 摄)
不见炉火旺,但觉屋里暖。11月下旬,天寒地冻,开鲁县开鲁镇民主村党群服务中心温暖如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春明告诉记者,这份温暖,来自于院里和房顶的光伏板。
为改善城乡用能结构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村集体供暖水平、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开鲁县规划并实施了村级光伏取暖项目,为全县237个嘎查村、国有农牧场建设1.06万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并对237个嘎查村、国有农牧场村部供热,既解决冬季村级取暖用煤问题,也降低大气环境污染、增加村集体收入。
航拍民主村党群服务中心分布式光伏(杨景欣 摄)
赵春明介绍,往年取暖需要烧煤11~12吨,再加上锅炉工的工资支出,每年村集体需要投入20000多元。“现在用电锅炉,取暖期电费11000元左右,而光伏发电每年产生的效益是20000多元,结余下来的近万元相当于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赵春明说。
赵春明(左)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巡看分布式光伏(杨景欣 摄)
“集风”成电,“聚光”为能。开鲁县向“新”而行,着力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推进‘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好光伏帮扶工程、防风治沙风光一体化、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光制氢制氨一体化等重点新能源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开鲁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孙玉国表示。(邱琦 胡建华 杨景欣)
- 2024-12-03 09:20:55
- 2024-12-03 08:34:46
- 2024-12-03 08:34:45
- 2024-12-03 08:36:32
- 2024-12-03 08:34:4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