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立冬后,天气渐寒,山野村屯,人迹罕见。

地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却截然相反,田野里拖拉机来回穿梭,翻出含苞欲出的款冬花。村里的分拣厂房工人们拉着家常,把运输回来的款冬花分拣、剥花。

家住东明镇永胜村的王磊,今年试种35亩款冬花。看着地里一团团紫色花蕾的款冬花,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预计1亩地能产干花130斤到150斤,每亩地收入约6500元到7500元。”王磊说,虽然价格比不上去年,但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还是比较不错的。

冯秀敏家分拣款冬花现场 (李威 摄)

运送款冬花的车辆,在田野和村屯来回奔波,一派繁忙。

来到东明镇苏日格村冯秀敏家,不远处的分拣厂房里传来工人们拉家常声和笑声。推开门,一阵药香扑面而来,两排约50米的款冬花分拣操作台挤满了人,现场热闹而忙碌。款冬花从种植到采挖,再到分拣、烘干,都需要大量人工,这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打零工的机会。

苏日格村村民王志玲平日里就是一位闲不住的人,特别是在冬闲时节,总想找点零活干。“来干两天了,一天摘20斤到30斤花,每斤3块5,日结,一天下来挣百十来块钱。”王志玲说,冬天在家也没啥事,来这干点儿活还能有份收入。

冯秀敏作为款冬花种植大户,种植款冬花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今年种植款冬花110亩,11月4日开始采挖、分拣、烘干,整个用工周期预计在1个月左右,每天用工人数平均约40人。”种植户冯秀敏介绍说,销售也不愁,烘干后,一个电话,客商上门拉货。

地里起收的款冬花 (李威 摄)

五年来,冯秀敏依靠种植款冬花成为当地“名人”。经过两年的资金积累,2022年,冯秀敏又干起了养殖。“现在有牛20多头、母猪20多头、小猪100多头。”冯秀敏说,虽然累点,但日子过得有奔头。

2024年,东明镇款冬花种植面积达1.6万亩,同比增长700%。

奈曼旗在稳定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还不断完善销售平台等配套设施,切实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销售的话语权。

在奈曼旗义隆永镇南偏坡营子村的药材集散点,来自赤峰市敖汉旗的刘忠立刚刚卸完自家药材,正在结账。“每年在家等客商来,今年听说这里有定点收购的,而且价格较好,虽然到这儿有40公里,但也值!”刘忠立说,这次来卖的是15亩地种的木本防风药材,卖了2000多块钱,算是额外收入,还是挺满意的。

南偏坡营子村药材集散地是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的一处480平方米药材储备库和3570平方米药材晾晒场,每年以2.5万元的承包费,承包给当地种植大户,用于打造集药材粗加工、晾晒、存储、收购、购销于一体的药材集散点。截至目前,该集散点已销售药材1000余吨,主要发往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等地。

种植户在起收药材 (李威 摄)

“药材集散点的建立一是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二是为药材种植户的销售提供了便利。”义隆永镇南偏坡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桂发说,通过这个药材集散点,种植户们最少比以往每斤药材多卖2到3毛钱,还能避免劣质药材的入侵,为种植户们实现“保价护航”的同时,更提升了种植药材的信心和底气。

据了解,奈曼旗药材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5万亩,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

未来,奈曼旗将采取育龙头、建基地、强科技、供良种、创品牌、延链条、保销售、控风险等有效举措,将中蒙药材产业培育成推动县域经济强劲增长、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产业。(李威 宋小伟)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